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活動公告

活動資訊精彩回顧

111-07-30

兩棲類面面觀-漫談有趣的兩棲類生態與行為

發佈單位:輔導推廣科 點閱率:3385
台灣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及生態,不少人會趁著假日走訪大自然。今天下午的講座與雪霸國家公園共同合辦,邀請到台南大學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張原謀教授,分享關於兩棲類有趣的生態與行為。
 
講座一開始,張教授利用8個題目進行兩棲大挑戰,透過這些題目先引起讀者的興趣,逐一介紹兩棲類的定義及特色:(1)青蛙&蟾蜍的分別(2)臺灣約有40-50種兩棲類,含外來/入侵種(3)兩棲類會送給後代一個家嗎(4)兩棲類會照顧後代嗎(5)臺灣的青蛙都是在夏天活動,冬天冬眠嗎(6)臺灣有住在半淡鹹水的兩棲類,生活在潮間帶(7)兩棲類對人類重要嗎(8)對兩棲類有興趣,該如何入門。
 
蛙類的交配行為分成交配(2種)、假交配(抱接),受精方式分成體內受精(33種)、體外受精。根據國外研究發現蛙類有「爆發性生殖」,平常看不到這些青蛙,在春、夏季繁殖期時,會短時間內大量個體聚集,白天及夜晚都會進行繁殖;台灣則是在台南棲地有史丹吉氏小雨蛙,主要是在夏天陣雨後會進行爆發性生殖行為。蛙類築巢的目的是增加子代存活率,例如面天樹蛙會產卵於落葉堆下,因環境潮濕利於孵化。
 
蛙類親代照養(育幼)有幾種方式:
(1)在巢或卵附近進行守護,但不進行天敵防禦或進行天敵防育,如艾氏樹蛙公蛙會守護卵,並保持卵環境潮濕。
(2)對卵或蝌蚪進行搬運–幽靈箭毒蛙生活在潮濕的熱帶雨林,公蛙守護卵孵化至蝌蚪後,進行搬運並放入水中。
(3)利用體表或體內孵卵或蝌蚪–利用體表敷的有袋蟾屬蛙類,公蛙腰部有育幼袋,或是某些雌蛙有育兒袋來孵化幼卵;放在體內敷的有胃育蛙,把卵放在肚子裡孵化,胃不會分泌胃酸以保護卵,可惜現已絕種。
(4)餵養子代–艾氏樹蛙雌蛙會將下半身浸至水內,蝌蚪會聚集在雌蛙肛門附近,排出未受精的卵餵養蝌蚪。
 
兩棲類提供生物多樣性,包括可以控制田間害蟲、淨化水質、提供人類藥用及教學、小型哺乳動物等食物來源,更是可以做為環境監測的功能。但近年來因為氣候變遷、外來種外侵導致棲地退化及改變,兩棲類族群的數量不斷減少,讓大家更重視如何保育。張教授建議可以加入台灣兩棲類動物保育協會,成為保育志工,並參與相關活動,為保育活動盡一份心力!若如果對蛙類想了解更多相關的知識,可以上網搜尋「蛙蛙世界學習網」,或是參考「台灣蛙類與蝌蚪圖鑑」。

影片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