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活動公告

活動資訊精彩回顧

110-12-27

[講座]12/26 我隨髮辮走天涯 (李今芸)

發佈單位:輔導推廣科 點閱率:2296
李今芸老師在無意間在十九、二十世紀的中國海關檔案中,發現辮子出口的史料,順著辮子抽絲剝繭,找出法網這個產業故事。
 
原來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男人剪去了辮子,這辮子很多都賣到國外。本來辮子在中國的傳統中是不可隨意剪去的,由於頭髮的行情看俏,間接鼓勵了中國男人剪辮子。當時男人整理辮子是在街上的理髮攤進行的,由於1910年開始頭髮的行情看俏,理髮師會把梳下來的頭髮一根根收集起來,當時甚至還有商人囤積頭髮謀取高利。當年中國有50萬美元的頭髮出口到歐美,品質差的頭髮到紐約,因應當時的流行,做成各式各樣的假髮。

這些送到捷克的頭髮,則是編成了髮網。髮網是貴族或是有錢人的象徵,從黃金髮網到近代的真髮髮網,髮網的流行樣式從明顯可見到必須隱形於頭髮中。髮網雖然是手工業,但有繁複的化學程序,當時染色多在捷克進行。由於在捷克,整個髮網產業工作人員幾乎是猶太人,在二戰時大部分都被送到集中營,導致日後髮網製作的技術中斷。

髮網產業在1890~1970年在捷克、山東、台灣盛行。由於1898-1914年時山東是德國的殖民地,加上山東的人工便宜,助長了山東的髮網產業興起。當時濟南是頭髮買賣集中地,編好的髮網從煙台和青島出口。1919年西班牙流感,使美國禁止進口亞洲物品,美國商人開始囤積髮網,促使產業流程標準化,1939年時約有31家髮網廠。1921年捷克賣出七億克郎的髮網,山東出口到美國的髮網有將近452萬美元。國共內戰時,髮網商人漸漸撤退到台灣,在1955-1970年間開啟了台灣的髮網產業。

髮網產業對國家除了有商業意義,還有濃厚的社會意義。窮人賣髮可能可以得到一年的生活費,貧困家庭的婦人小孩可以投入編髮,在1921年山東大旱時,髮網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在1960年,台灣做髮網打工的錢幾乎是軍人工資的兩倍。髮網的盛行也象徵了女力崛起,不但讓女性有自己的收入,不管是女工還是運動員,也因實用目的戴起了髮網,髮網不再是上流階層的裝飾品。

李今芸老師在講座末提到,無論是殖民、移民、還是髮網產業,台灣史都是世界的一環,將台灣史納入世界史的脈絡中去看,這本書也是老師用這樣的角度去講述歷史的一個成果。

影片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