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活動公告

活動資訊精彩回顧

111-06-08

噶哈巫族的文化與復振—從噶哈巫傳統過年談起

發佈單位:輔導推廣科 點閱率:2763
本場講座經講師授權,已將講座錄影放在本館線上視聽媒體中心:影片網址

臺灣目前經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有16族,噶哈巫族由於尚未被政府認定為原住民族,因此較鮮為人知。噶哈巫族屬於平埔原住民族群之一,清代為熟番,在日本時代則是平埔族群-巴宰族之一,然而噶哈巫族大多保有強烈自我族群認同,也是目前平埔族群中少數仍保有語言使用者的族群。

噶哈巫族早期主要分布於臺中市新社區、石岡區、東勢區,然而在清朝時期由於埔里非清朝管轄範圍,加以過去歷史事件影響,因此讓中部平埔族群(包括噶哈巫族)大舉遷移埔里,自此也讓平埔族人在埔里開始建立自己的烏托邦。

本場講座邀請埔里鎮牛眠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潘正浩老師主講,本身即為噶哈巫族青年的潘老師,持續致力於噶哈巫族的文化復振,包括正名運動、祭儀文化復振、語言文化復振,以及織品文化復振四大類。今天的講座則以噶哈巫族的傳統過年活動為主,介紹噶哈巫族的文化復振歷程。

噶哈巫族的習俗會在歲末農田收割後舉行「收穫祭」和「祖靈祭」等祭儀活動,後來逐漸演變成為噶哈巫過年,於農曆11月15日左右舉行。噶哈巫族的過年活動包括:製作阿拉粿、捉大魚、敲鑼報信、走鏢和牽田等;其中走鏢是以賽跑搶鏢旗方式,進行年輕人的成年禮,而牽田則是重要的慶祝晚會,全村的人圍著火堆吟唱祭歌,並由長輩講述祖先的故事。透過祭儀活動讓噶哈巫族人更加凝聚族群認同,並努力推動文化復振,而藉由潘老師說明噶哈巫族的歷史脈絡,以及祭儀文化活動的介紹,也讓我們對於噶哈巫族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 

影片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