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活動公告

活動資訊精彩回顧

112-05-13

了解自律神經學會慢慢活/從獨處中認識自己

發佈單位:輔導推廣科 點閱率:1673
【了解自律神經學會慢慢活/從獨處中認識自己】
 
今天的講座是國資圖與歐啦身心健康關懷協會合作辦理,特別邀請2位講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高全毅醫師及何仲薇臨床心理師,一起帶大家了解自律神經學會慢慢活;並從獨處中認識自己。
 
曾經有這樣的困擾嗎?
反覆心悸、胸悶甚至喘不過氣,以為得了心臟病,去心臟科就診,排了各種檢查結果都正常;又或者時有腹瀉症狀,就醫後也找不出大毛病,以上這些狀況有可能都是「自律神經失調」惹的禍。自律神經一旦失調,會產生各種現代文明病。交感神經過度緊張會導致高血壓、心臟病、血糖上升。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會導致氣管收縮(氣喘)、消化性潰瘍。
 
高全毅醫師分析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因素很多,大致上就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包含體質(基因、個性)與環境(內外壓力)等面向。而每個人的發生原因也不相同,而長期壓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但是最後共同途徑都走到自律神經的中樞(自律神經的神經核與相關整合區),然後經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系統之傳輸,導致功能性疾病。
 
高全毅醫師於講座中分享許多紓解壓力的方法;也透過臨床案例實地瞭解如何面對焦慮。自律神經失調也與心血管疾病有高度關聯,故自律神經失調應審慎的評估與治療,不要輕忽其長期的影響力。如果懷疑自己有自律神經失調,或是經由他科醫師轉介,我們都鼓勵大家來到精神科的診間做進一步的評估,以免造成身心更大的危害。
 
接下來何仲薇臨床心理師接著分享〈從獨處中認識自己〉,在現今步調快速、訊息繁多的生活中,非常需要停下來與自己相處。陪伴我們最久的人其實就是自己,我們有很多時間都得跟自己獨處,但很多人不知道該如何與自己相處。每個獨處的當下都是映照自己內在的珍貴片刻,讓我們有機會碰觸豐富的內在訊息、梳理尚未清晰的經驗,給自己一段「自我關照」的時光。
 
孤立與獨處的不同之處是:人們一旦察覺到孤立,交感神經就會拉起警報,影響血壓和血糖變化。而獨處則是刻意專注在自己身上,享受平靜而不被打擾,可以預防自己陷入孤獨的負面情緒。時常獨處,大腦裡的預設模式網路也會跟著活化,讓你在天馬行空的世界,激發出更多想像力。
 
何仲薇臨床心理於講座現場帶領大家一起做「安靜」練習,透過舒緩的音樂,專注於身心的放鬆。當你用自己喜歡又舒適的方式,循序漸進地看見自己、傾聽自己,便可以在過程中自我覺察、釐清思緒,甚至重新界定外在環境與他人的關係。例如,每天關掉手機十分鐘,遠離會讓我們分心的事物,只專注於當下、好好跟自己對話,或是嘗試做些以往總要很多人一起做的事情,讓自己在獨自執行的過程中感受樂趣。獨處作為調適生活步調的方式之一,不只是身體的休息充電,也是心靈的修復與療癒。

影片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