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雲霧森林—探索山椒魚特展臺灣山椒魚是地球上珍貴的高山生態代表,其生存環境多位於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溫帶森林,因數量稀少且分布區域特殊,成為臺灣的國寶級物種。本次特展將透過豐富的圖文展示、珍貴影像資料及最新研究成果,帶領民眾深入探索這些高山精靈的生態特性、適應機制與保育挑戰,進一步認識臺灣高山型國家公園內所蘊藏的獨特生物多樣性。
什麼是山椒魚?臺灣稱呼小鯢為「山椒魚」一詞,是沿用日本學者稱呼。曾有日本古書敘述山椒魚身上會有日本花椒的味道,但現今的日本學者也沒有在小鯢科的山椒魚身上聞到花椒味道。所以小鯢會被稱為山椒魚,至今還是個謎。
山椒魚雖然命名為「魚」但卻不是魚,而是屬於兩棲類的有尾目之下的小鯢科。生活史有一部分在水裡進行,有一部分在陸地上進行,所以不是魚。有尾目大多居住在溫帶地區,大部分於北半球,少部分分佈在南半球的南美洲北部。而小鯢科只分布於北半球的北端,包含西伯利亞、中國東北、韓國、日本和臺灣。臺灣的5種山椒魚是目前已知全世界的小鯢科分布的最南界、緯度最低的地區,因此可是十分的稀有!
山椒魚的登島山椒魚的有尾目祖先曾與恐龍活躍於地球,是許多地球生物的大前輩。至於屬於小鯢科小鯢屬的臺灣島嶼山椒魚如何來到臺灣呢?就要從冰河時期說起。冰河時期的地球水氣聚集在南北兩極與高山上,如南湖冰河圈谷、雪山冰河圈谷。造成當時的海平面下降120公尺,形成陸橋,讓臺灣與歐亞洲大陸相連使得歐亞大陸的動植物可以播遷到臺灣。在冰河期,適宜在溫帶生活的山椒魚由於緯度高的地區變得更冷,氣候使山椒魚往緯度低的地方遷移,比如臺灣。所以臺灣是冰河時期山椒魚的一個避難所。冰河退去後,海平面上升,臺灣與歐亞大陸間的陸橋消失,山椒魚於是被隔離在臺灣。平地的高溫不再適合山椒魚生存,於是留在臺灣的山椒魚被迫遷移到溫度較冷卻更適宜的高山上。源自於歐亞大陸溫寒帶的生物,因氣候動盪與臺灣獨特的高山地形,導致被隔離在不同高海拔棲地族群且呈間斷分佈。仿如高山島嶼的生態環境,孕育出5種臺灣古老特有的山椒魚種類。
臺灣的五種山椒魚臺灣共有5種山椒魚,分別是觀霧山椒魚(
Hynobius fucus)、臺灣山椒魚(
Hynobius formosanus)、南湖山椒魚(
Hynobius glacialis)、楚南氏山椒魚(
Hynobius sonani)及阿里山山椒魚(
Hynobius arisanensis)。5種山椒魚因為棲息的高山地形差異產生適應演化,故外型上有所不同。臺灣的山椒魚數量本身就極為稀少,棲地不連續與地形阻隔的限制,讓山椒魚族群間難有遺傳交流的機會。而近年來氣候變遷、棲地汙染及人為活動干擾的因素,都導致山椒魚的生存遭受到嚴重威脅。
本展出內容係運用自臺北市立動物園、內政部國家公園署、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共同合作辦理,詳細介紹了臺灣高山地區山椒魚的生態環境、生活習性和保育措施,呈現許多珍貴影像資料和艱辛的研究成果。
展覽辦理單位: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與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共同策劃辦理
展覽推廣活動:- 開幕典禮:4/23(三),上午10點。
- 閱讀講座:5/3(六),下午2點。地點:2樓國際會議廳
- 展覽導覽:定時導覽,每日4場,每場約30 分鐘(週二至週日 9:30、10:30、13:30、14:30 )
- 展覽區提供紙雕學習單
- 紙芝居故事展演:展出期間每週五、六、日三天,於展區不定期演出 (11:00、13:00,實際演出的場次與劇碼以當週二海報公告內容為準)
紙芝居故事展演內容故事主題 | 故事內容 |
找水 | 透過故事中的主角小椒椒拜訪觀霧森林中的好朋友們,過程中認識了水的狀態及森林如何涵養水源。 |
愛說反話的小椒椒 | 經由故事中的小椒椒和莫氏樹蛙的對話認識了觀霧美麗的環境,也看到人類對環境的破壞…….. |
夠了就好 | 原住民泰雅族的祖先秉性純樸、善良,得到上天的好意照顧:生活上所需的山豬肉、山泉水、小米、木材等,只要呼喚就會出現,不必辛苦耕作、打獵、砍材,日子便可以過得幸福滿足。後來因為養成了貪心、浪費、懶惰等壞習慣而辜負了大自然的美意,最後得到的報應就是要用勞力辛苦工作才能換取飽暖。 |
平安鮭來真好 | 透過櫻花鉤吻鮭自述說明,從卵黃囊孵化開始,談到櫻花鉤鮭的生存困境,國家公園的保育人員如何進行復育,現在快樂生活的小櫻邀請大家到武陵來拜訪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