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活動公告

活動資訊精彩回顧

112-07-31

人類和山林的關係-從史前時代談起

發佈單位:輔導推廣科 點閱率:1210
哪些條件構成臺灣現今的面貌,是講師劉益昌教授相當關心的議題,因此劉老師發起「Becoming Taiwan計畫」,從臺灣的史前時代開始細細爬梳探究,繼而介紹南島之路形成與臺灣原住民文化變遷,再到臺灣原住民族開始移居山區與適應山區型態階段,透過考古與歷史紀錄的彙整,讓大家更了解山區原住民族的世界。也期望透過這些研究來推廣環境教育,培養更具有環境意識的公民。

講師劉益昌,現任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兼考古學與文化資產研究中心主任,亦是一名考古工作者,透過考古遺址的調查、發掘與研究,進行臺灣史前文化層序的建立與檢討,理解臺灣史前時代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的互動與適應,探索史前時代人類移動的動力,同時究明史前時代文化與原住民族之間的關聯,延長臺灣歷史的時間與空間,思考臺灣歷史的書寫與史觀,企圖建構臺灣的大歷史,並為保存考古學研究資源,亦即考古遺址而奔波於田野之間,撰述相關論文、專書以及考古遺址調查與發掘報告多部,同時參與政府之各項審議及委員職務,協助推動文化資產保存。

劉教授首先從海峽的時空變化談起,史前時代的臺灣與大陸相連,因氣候變遷海平面逐漸上升而形成臺灣海峽,約5000年前大致定型為現今的地貌,隨後對史前文明與南島民族的遷徙與擴散過程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讓大家更了解臺灣與週邊地域的歷史與地理面貌。臺灣是南島與漢文化二個大文化體系構成的國家,十七世紀初年臺灣捲入世界貿易體系之前,漢人尚未大量移民本島,以臺灣本島為核心的早期文化與人群構成,可說是一部南島文化人群與文化形成的大歷史,從整體發展過程而言,南島人群形成與發展是遷徙、返還以及融入的不間斷過程。近四百年前以來受歐洲海權國家影響捲入世界貿易體系,數度轉換外來的統治者,加上漢人大量移民,是強勢漢文化逐步轉換雜揉其他文化體系,形成當代漢文化為主的過程。南島與漢二大文化體系,歷經近四百年推移、消融、混同,加上其他外力才造成今日臺灣的面貌。

此外,劉教授相當認同一位日本學者森丑之助的觀念,森丑先生自1895年來到臺灣,直到1926年失蹤為止,始終在臺灣從事高山族群及高山植物的研究,他長期調查原住民,認為原住民族是善良、純樸、可以溝通的民族,且具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尚武且純情;森丑並提倡森林保育觀念,指出濫墾、濫伐對臺灣森林將造成大自然的嚴重損害及反撲,反對當時的日政府砍伐蕃地森林的政策,並肯定臺灣原住民對臺灣山林及臺灣島的影響。

劉教授希望透過考古學界的自我反省以及原住民朋友的鞭策,能夠激發臺灣歷史書寫模式的改變,而能夠以土地為主體,書寫一部以土地和人互動過程的大歷史,這樣的概念和做法才能落實 1980年代以來前輩學者所提倡的臺灣歷史書寫,以及警惕必須要思考文字之有無,是否造成對於歷史主觀的偏見。這樣的歷史書寫模式與思考,更可以提供臺灣的主體性思考。最後,劉老師請大家思考,到底是人屬於自然,或是自然屬於人,就可以知道人類面對山林的態度該當如何...

影片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