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活動公告

活動資訊精彩回顧

108-02-27

[講座]03/10 「春風」不得意!— 漫談由寒變暖,陽氣升騰的春季養生保健

發佈單位:多元文化服務科 點閱率:840
漫談由寒變暖,陽氣升騰的春季養生保健/曹榮穎醫師
 
   春季的氣溫與濕度變化最明顯,像感冒、過敏等,此次講座首開中醫角度,邀請臺中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曹榮穎醫師,介紹春季常見的身體問題,說明解決方法,並對聽眾宣傳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達到養生保健的功效。
    曹醫師一開始便推薦民國100年的國民健康操給在場的樂齡長者,其和緩進行速度非常適合長者天天作。他解釋當雙手舉高,肩膀及背部後面的肌肉得到放鬆,然後雙手放下呼氣,整套動作就像是游泳的動作,使肌肉得到放鬆並調整呼吸,增加呼吸的有效性,這是年長者居家運動的好工具,以中醫學的角度,這也是一種動療,透過動作去達到養生保健之效。中醫學的觀點認為,人的身體隨著四季的變化而有改變: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在春季,春生的角度對應人的身體,代表著著生生不息,人的身體也應該徹底地伸展開來,透過伸展活動,讓身體呼應大自然的節奏,因應四季變化。
    在中醫學與日常生活的關係,曹醫師以常見的春季疾病作為開頭,若小孩子有面黃肌瘦、食慾不佳的問題,即是俗稱的脾土不開;若是口苦、口破、口乾舌燥,即是俗稱的火氣大;四肢冰冷、容易腹瀉等,即是俗稱的冷底。中醫注重的是整體性、系統性的判斷,中醫常說:辯、證、論、治,辨就是指分析、鑑別身體的狀況,透過望、聞、問,由外觀內,了解身體的狀況,證則是發現症狀,以現象論,論是討論並考慮病症發生的各種不同情況,而中醫常用的治療方針與方法是採心療、動療與食療。
    面對中醫學長期處於被質疑的狀態,許多人認為中醫診治並不科學、中藥材不乾淨,甚至有媒體報導洗腎患者因中藥介入而導致病情加重的偏頗報導,中醫學界也不斷透過學術研究努力舉證闢謠。就醫學發展史言,現代醫學發展是幾百年的事,而中醫學發展已逾數千年歷史,中醫學採系統性的概念、強調個人化醫療,以求陰陽平衡的預防醫學,與現代醫學的邏輯並不相同,現代醫學的邏輯強調功能性的問題與障礙。以「肝」而言,認為當肝不好會睡眠不好、血液不足,其強調和自律神經系統的功能和造血功能有關;而中醫的「脾」亦強調消化系統的消化和吸收,這些觀點與現代醫學是專指臟器功能不同。
    春季的常見疾病,包含:呼吸道疾患、消化道疾患、皮膚疾患、情緒相關疾患,曹醫師以藥膳飲食的觀點,整理出簡單易懂的食療清單,同時說明中醫藥材的選用,以感冒為例,生薑、紫蘇葉(梗)、陳皮、山楂可調製生薑紫蘇飲,透過觀察病況可判斷是「風寒感冒」或是「風熱感冒」,並配合注意飲食以控制病情;中醫學很多藥對的解釋不同於現代醫藥的副作用說法,而是採延伸作用,生薑與紫蘇葉便是一例,還有常見的生薑與糖,生薑會使人產熱,而糖則提供產熱的能源,可以達到互相配合、避免身體承受不適的延伸作用。
    提及情緒相關疾患時,曹醫師也提到,許多情緒問題是由睡眠所引起,睡覺時容易盜汗的人可以透過浮小麥、紅棗、炙甘草,減緩盜汗、虛火的狀況,而夜交藤、酸棗仁、柏子仁、合歡花則可以幫助有睡眠障礙的人,幫助睡眠,此外,因眼壓高而導致睡眠問題的人,也可以透過按摩眼睛周圍穴道,降低眼壓而減少睡眠及因睡眠產生的情緒疾患。
    最後曹醫師建議大家平時就應該做好養生保健的工作,讓身體擁有並保持自癒的能力,但當身體出現反覆症狀而影響生活品質,或是改善飲食、運動、情緒與作息之後,身體症狀依舊無法改善時,就應尋求專業協助,嘗試中醫藥治療的優勢是中醫藥的目標是達到不吃藥也能樂活,也是預防醫學中最重要的觀念,平時做好身體保健,才能擁有健康的樂活人生。

影片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