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2-16
OCEAN海,別為我哭泣
發佈單位:輔導推廣科
點閱率:2937
本次講座邀請來自美國紐約的華裔環境藝術家La Benida Hui(許沁雯小姐)談『用藝術作為環境交流和變革軟實力的工具』。
許老師生長在加拿大,但在紐約學藝術,她自述不習慣城市的她,從未想過竟然會在紐約生活20年,展開了藝術家的生命。2012年她應荒野保護協會的邀請,到了台灣,在這裡花了六個月的時間研究台灣的生態、地形等。2013年參與國際NGO組織的活動,搭上帆船,從百慕達航行到冰島,一路航行了21天。這趟旅途讓她深入思考什麼是家,我們的家可以說是我們居住的地方,但如果從我們力申的點不斷往外擴大,整個地球都是我們的家,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整個地球。
例如生活中的化學物質最終都會成為累積在食物鏈中的毒素。我們常用的塑膠也不會分解,反而會到了海洋中會變成塑膠碎片,永遠都在。這些塑膠再進入食物中,毒素會進入我們身體裡,這是全世界的問題。
海洋覆蓋70%的地球表面,超過一半的氧氣是用海洋產生的,海洋提供食物、工作、運輸、休閒娛樂給人類,全球海洋每年的經濟價值約2.8兆美元,海洋對人類如此重要,我們卻製造了垃圾傷害海洋。
於是,她不禁思考,我們能夠做什麼呢?她引述了德瑞莎修女的話:『我們常覺得自己做的只是大海裡的一滴水,但如果沒有這一滴水,大海就變小了。』
她開始參與淨灘,用撿來的海洋垃圾創作,用藝術告訴世人我們製造出的垃圾有多驚人。例如在小琉球淨灘的『龜龜海行動』,運用撿到的垃圾在沙灘上排出作品,她也和其他的藝術家一起拍影片,用剪紙藝書說故事。在福隆海濱,她和15個志工用十個小時撿到了65袋垃圾,共273.1公斤重,這些垃圾,之後在海科館成了大型的裝置藝術,總共用了270雙鞋子、437個漁業廢棄物、1638個瓶子、55個燈、68個瓶蓋、46個包裝袋、27個刀具,組成了數字的力量這件壯觀的作品。
講座最後她提到:為培養全方位判斷能力,要學習藝術、科學和觀察,最終才會明白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環環相扣。她帶著參加講座的讀者們一起以天空、海洋、花鳥、樹、動物們為主題畫了六個小畫,再把所有人的作品集合成一個同心圓,象徵著我們的世界,透過活動讀者們深刻感受到我們的行動結果與他人相連,我們所有人都在同一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