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活動公告

活動資訊精彩回顧

114-05-28

眾生的山嶺:立體的多元之森

發佈單位:輔導推廣科 點閱率:2739

講師以「世界的山」為開端,帶領大家認識全球著名山脈,並藉此引入臺灣的山岳特色。疫情期間,國人對於山林的認識與參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僅更多人親近山林,也讓登山文化逐漸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臺灣山脈除了以高聳險峻、景觀多變聞名,更蘊藏獨特的歷史與人文故事。臺灣是華中華南、日本列島、喜馬拉雅與馬來群島四大生物地理區的交會點,孕育了近乎整個東北半球的生物樣貌,從馬來西亞到西伯利亞的物種都能在臺灣山林中找到蹤跡。這樣的多樣性,使臺灣的每一處山景都獨一無二,不可複製。

講師接著從郊山、中級山到高山,逐層介紹臺灣山岳的生態特色與人文內涵。

郊山指的是海拔 1,500 公尺以下的山區,主要分布於楠榕林帶與楠櫧林帶,常見樟櫟群叢等植被。這些低山多呈濕潤、炎熱且偶有濕滑的環境條件,但因此孕育出超乎想像的生物多樣性。

郊山的最大特色是親近與便利,多數路線一日往返即可完成,是都市居民休閒、散步與鍛鍊體能的好去處。日常的登山訓練,如步伐掌握與體能培養,都能在郊山獲得實踐。雖然郊山親民,但仍需注意野生動物與地形風險,不能掉以輕心。登山者常說:「最好的山,就是離你最近的那座山。」郊山既是自然的教室,也是生活的心靈後花園。例如淡蘭北路草嶺古道承載歷史脈絡,火焰山則以特殊地景聞名,皆展現郊山的多樣魅力。

中級山位於海拔 1,500 3,000 公尺之間,介於親切的低山與險峻的高山之間。此高度帶常被稱為「霧林帶」,終年雲霧縈繞,針葉林與闊葉林交錯混生,隨高度增加逐漸過渡為針葉純林。濕潤氣候孕育繁盛植被,形成多層次的生態系統。走入中級山,往往意味著進入人跡罕至的「深山」。蔽天巨木、深邃溪谷與完整生態,使這裡宛如大地隱藏的寶盒,封存著遠古記憶。正因地形複雜難以開發,中級山至今保留了最原始的自然樣貌。除了生態價值,中級山更承載著文化意義。自古以來,族群的遷徙、信仰與生活都與這些山林密切相關。許多山名承載著歷史與傳說,不僅是地圖上的符號,更是族群文化的印記。

 因此,中級山展現出臺灣山岳最厚重的內涵。這裡有珍稀物種與多元棲地,有峽谷清流與蒼勁古樹,也有族群的精神寄託與文化記憶。它不僅是自然研究的寶庫,更是文學、藝術的靈感來源。當人們放慢腳步走進霧林,便能感受到大地深沉的呼吸,體會山岳如何靜靜守護臺灣的自然與文化。

高山一般指海拔 3,000 公尺以上的山岳,例如玉山、雪山、大霸尖山等。相較於低海拔地區,高山氣候清涼宜人,景觀壯麗單純。由於環境嚴苛,植被單純近人,人跡稀少,反而更顯純淨。然而,高山同時伴隨挑戰。隨著高度增加,氣壓與氧氣濃度逐漸降低,登山者容易出現高山症,必須具備充分的知識與準備,方能安全應對。在臺灣,高山文化與「百岳」密不可分。百岳是登山愛好者的重要目標,也是臺灣登山運動發展的活歷史,象徵人們與山林之間的深厚情感。這些高山多分布於雪霸、玉山、太魯閣等國家公園,構成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山岳景觀。

板塊與氣候塑造基底,生活多樣性為大地著裝。山,建構出隨海拔梯度變化的多元環境,也為人類留下最後的自然。山的不方便造成了交通的阻隔,但也是因為山的不方便,造就了文化多元的發展。只要懂得品味自然,沒有人類干擾的角落都是國際級景觀如高山草原、高山寒園的植物特色。

臺灣的山岳,從親近的郊山、神秘的中級山到壯麗的高山,不僅展現自然景觀的多樣性,也承載深厚的文化與歷史。它們是國人生活的依靠,也是世界自然遺產的一部分。無論哪一座山,都值得我們細細體會與守護。

影片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