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11-15
五十歲後我出去一下:不當媽媽、太太、媳婦之空巢熟女好好愛自己
發佈單位:輔導推廣科
點閱率:2664
人生下半場:從框架中出走,活出自我
講師以自身經驗為例指出,我們前半生的生命,常被既定的框架與角色所主導。但當人生走到五十歲,這正是擺脫框架的關鍵時刻。
我們得以重新思索下半場該如何前行,活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生命,不再受他人觀點與期待束縛,並找到一條最適合自己的道路。人生的後半段,就是自我再覺醒、重新出發的開始。
空巢期啟示:孤獨是必修學分
她接著分享空巢期並非一夕發生,而是透過生活中複合式的轉變逐漸體現:像是孩子長大後,配合育兒所使用物品不再被需要;孩子離家後,家中開始出現空虛感。在這些變化中,講師深刻體悟到每個人都必須學會與孤獨相處,將孤獨視為一種必修學分。更重要的是,這讓我們意識到在生活、心靈、情感乃至經濟等各個面向都需要獨立,因為自己的幸福,絕不應該依附在另一個人身上。講師提醒,在空巢期間,親子關係的經營更需多加留意。父母應適度給予孩子空間,這不僅是對他們獨立生活的尊重,同時也有利於維持雙方關係的健康與和諧。父母也應該給予孩子做出選擇的能力,有時候冤枉路是必要的成長成本,孩子成長都需要safe suffering,在一個安全或可控的環境下,去面對、經歷或承受痛苦的經驗,父母不該介入別人的因果律,並作為永遠的愛的港灣。親子是漸行漸遠的修行,親子互相不怨就是最好的結局。
持續的動力:讓樂趣成為你的指南
講師建議,要讓任何轉變得以長期支持,其動力不應單憑堅持與目標邁進,更須將樂趣視為一個重要的指引。
她以自身經驗為例,分享她在中年後因身體變化而產生不適,在經歷長時間的求醫問診後,最終找出原因,並將運動確立為核心的改善方式。
在這個過程中,她不斷探索各種運動類型,最終的關鍵並非只在於找到「對的」運動,更重要的是發掘了能啟發內在樂趣的運動種類。唯有當樂趣成為引導時,持之以恆才能真正成為一種享受,而非沉重的負擔。
心靈獨立:活得老,更要活得好
進入人生下半場,我們常因各種煩惱而「多想」,導致情緒低落。因此,適時地停止無意義的內耗至關重要。
同時,我們也需要鼓起面對自己老去的勇氣。因為真正值得在意的,並非能「活得多老」,而是晚年能夠「活得多好」。講師提出幾項重要的生活指引與讀者共勉,作為提升晚年生活品質的六字箴言:多動、少思、多睡 、少吃 、多感恩、少抱怨 。
講師最後提醒,隨著人類平均壽命不斷延長,我們繼續工作與學習的年齡也在不斷提高。因此,每個人都需要積極累積兩種資產:經濟資產與精神資產。
其中,精神資產尤其值得我們注意。它是指面對老化、病痛或晚年孤寂時,所需要具備的內在精神資本與堅持力。
擁有穩固的精神資本,才能確保我們在漫長的人生後半場中,依然能維持心靈的獨立與生活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