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這片離我們很近卻又常令人覺得陌生的土地,不僅是臺灣的地理鄰居,更與我們的歷史、經濟與文化緊密交織。在今天的講座中, 高嘉勵副教授以《縱橫東南亞:跨域流動與文化鏈結》書中的多元視角與豐富圖片,帶領聽眾穿越歷史與當代脈絡,重新看見東南亞的多樣風貌。
從日常開始的距離拉近
講座開場,講師以輕鬆的互動作為引子,分享準備東南亞點心的趣聞,提醒大家,東南亞並不遙遠,它其實早已融入我們的日常:市場裡的魚露、巷口的越南餐館、甚至鄰里的外籍朋友,都是貼近東南亞文化的窗口。
「手機很難嗎?」講師用這句話形象地比喻文化隔閡,說明我們覺得認識東南亞困難,往往不是因為知識艱深,而是因為我們缺乏投入理解的動力。
跨國流動與邊境社群
書中深入解析東協(ASEAN)推動的「以人民為中心」理念,指出跨國網絡與社群串聯,快速形塑出「由下而上」的新型態共同體。這股力量也促使邊境研究從「由上而下」的國家中心視角,轉為「由下而上」的社會中心論。
以 泰國邊境政治 為例,書中分析了三種典型模式:
衝突型:權力與利益的正面衝突;
邊緣型:跨境流動的日常互動;
吸納型:融合多元社群關係,展現邊境的豐富層次。
這些模式揭示了邊境社會不只是地理邊界,更是一個充滿動態與多元文化的交流場域。
基礎建設與政治經濟的角力
講師指出,從鐵路到港口,東南亞基礎建設的背後,蘊含著錯綜複雜的政治與經濟力量。
書中提到的案例包括 東海岸鐵路與新隆高鐵計畫,顯示經濟利益與政治策略的博弈,以及 緬甸皎漂港建設,凸顯地方發展、主權維護與國際戰略競爭間的拉鋸。
歷史脈絡下的權力轉變
戰後的東南亞逐步擺脫殖民統治,追求自主與發展,形成了所謂的 「東協模式」,展現非霸權領導下的合作樣貌。然而,隨著冷戰結束、中國崛起與地緣政治變動,區域權力版圖重新洗牌。
新世紀,美國的 「重返亞洲」 與中國的 「一帶一路」 策略,讓東南亞成為中美角力的關鍵舞台。各國也因應局勢調整策略:
這種多層次且複雜的權力結構,使東協難以形成如歐盟般的高度整合體系。
文化與飲食中的認同
講座中也談到 文化認同 如何透過日常實踐展現。以越南的 魚露文化 為例,魚露自古以來就是沿海居民的日常必需品。隨著越南移民的三波遷徙——1975年戰後的難民潮、1989年蘇聯瓦解後的留學生與移工、以及2000年後的婚姻移民——魚露成為他們與故鄉連結的媒介,象徵著民族認證。
特別是2000年後的越南新住民女性,常被期待迅速融入臺灣文化。她們透過將魚露比例調整為符合台灣飲食習慣的 「魚露式融合」,逐漸找到既保有故鄉味、又融入新家的平衡方式。
博物館裡的文化敘事
書中也討論了博物館在文化記憶與認同中的角色,強調 「文化的物件化」 ——把文化具體化,讓記憶得以透過展覽延續。
以馬來西亞的華人社群博物館為例,在「全球地方化」趨勢下,展覽呈現華人與其他族群共享的地方知識與歷史,彰顯多元文化的共生。從馬來西亞的詩巫歷史文物陳列,到福州同鄉會館的展覽,這些空間都是跨國連結與地方認同交織的重要場域,象徵著祖源記憶的力量。
熱帶雨林的文學想像
講座的後半段,講師分享了東南亞文學作品中的自然書寫與文化反思。以李永平、潘雨桐與張貴興三位作家的作品為例,展現了對熱帶雨林破壞與全球化衝擊的批判:
《大河盡頭》:描繪全球資本主義下雨林遭受破壞的處境,反思環境倫理,探索未來世界的可能。
《河岸傳說》:刻畫移工家庭在經濟壓力下的沉重困境,揭示資本主義的殘酷剝削。
《猴杯》:透過雨林的奇幻書寫,想像「人」與「非人」共生的未來世界。
這些作品提醒我們,文學不僅是美學表達,更是觀看自然、社會與全球化互動的深刻視角。
從東南亞看臺灣
這場講座讓人重新理解東南亞,不再只是旅遊地圖上的標註點,而是一個與臺灣密不可分的多元世界。從邊境流動到基礎建設,從博物館展覽到文學想像,東南亞以豐富多層的姿態,邀請我們重新思考文化、歷史與國際關係。
《縱橫東南亞:跨域流動與文化鏈結》不僅是一本研究專書,更是一扇通往多元世界的窗口,帶領我們探索近鄰的文化複雜性,也看見其中深刻的人文情感與歷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