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活動公告

活動資訊精彩回顧

112-05-30

淺山生態危機:臺灣穿山甲的救援和野放追蹤

發佈單位:輔導推廣科 點閱率:2366
淺山生態危機: 台灣穿山甲的救援與野放追蹤

穿山甲,俗稱鯪鯉,被列為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主要分布於亞洲和非洲,多棲息於標高約1000公尺左右的山區林間。這些動物的頭部細長且不具備牙齒,以其特化的長舌深入石縫和樹洞捕捉螞蟻為生。台灣穿山甲更是中華穿山甲的特有亞種,生活於低海拔淺山地帶,主食螞蟻和白蟻,性情和順。然而,由於長期以來被誤解為具藥用價值,非法獵捕穿山甲的情況屢見不鮮,導致其數量急遽減少,處於極度瀕危的境地。

本日下午的閱讀講座,我們榮幸與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合作,邀請到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的孫敬閔助理教授。孫敬閔老師長期以來一直扮演著穿山甲的守護者角色,不遺餘力地研究台灣穿山甲,追蹤其繁殖和覓食行為,並成功開發追蹤技術,但這絕非易事。他投入深山,忘我地追蹤穿山甲,每天工作長達20小時,並與原住民助理攜手合作,揭開穿山甲生態之謎,並呼籲大家一同保護這珍貴的生物。

台灣曾是穿山甲皮革的主要出口國,然而過度捕獵幾近使穿山甲絕跡。1989年,《野生動物保育法》的實施將穿山甲列入保育類動物,嚴格禁止其捕獵和販售。台灣逐漸轉變成為穿山甲的最後淨土,成為全球保育模範。原住民獵人因其深厚的山林知識,對穿山甲的追蹤和保育貢獻良多。孫敬閔等研究者汲取了這些知識,幫助他們更深刻地了解穿山甲的生態特性。

然而,穿山甲依然面臨著巨大的威脅。全球對穿山甲的需求最大的國家是中國,受傳統中藥的影響,鱗片被認為有活血、通經絡的功效,然而科學並未證明其效果。過去十年,全球有超過100萬隻穿山甲遭受盜獵,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已將其列為「極危」等級,即將面臨野外滅絕的威脅。保育穿山甲的任務仍然嚴峻,需要政府和民眾共同努力。半個世紀前,台灣曾因每年出口6萬張穿山甲皮革而賺取巨額外匯,然而這一時期亦被視為穿山甲的「屠戮煉獄」。如今,台灣的穿山甲族群密度可能在全球佔據領先地位,成為「穿山甲最後的保育據點」,然而與此同時,台灣穿山甲也在面臨路殺、捕獸夾以及流浪犬的生存威脅。穿山甲常常成為流浪狗的攻擊對象,導致其尾部受傷。孫敬閔呼籲市民要有飼養狗的責任感,「不可隨意放養,不可棄養,必須牽繩」,同時也應避免使用不當的捕獸工具。

台灣穿山甲的保育之路充滿艱辛,但也展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能性。孫敬閔博士呼籲民眾一起重視穿山甲的生態環境的保護,使得穿山甲在台灣找到了生存的契機。然而,保育工作仍需持續,讓我們珍惜每一個生物物種,共同守護這片美麗的土地。

影片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