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講座郭彥仁老師一開始就先將全世界8種熊科種類做一簡單圖像說明,接著就以台灣黑熊為主來分析台灣特有亞種的外觀、體型及重量:熊的胸部有一道白色的V字型並非台灣特有種,他的分布廣主要是在亞洲地區。黑熊斑紋個體辨識(也就是白色V領),真對「台灣特有亞種」其特徵為:體型粗壯、頭圓頸短、眼小吻長、臀圓尾短,體長120-180公分、體重50-120公斤。接著就直接進入主題【入境有熊國需注意事項】
一、如何避免在登山遇到黑熊
- 隨時注意周遭環境
- 盡量避免單獨行動
- 發出聲音
- 主動告訴熊,我在這!
- 將食物妥善收藏好
- 在清晨、黃昏或夜間避免活動
- 避開黑熊活動的區域
二、判定熊抓痕
- 熊有五爪,不一定全留下抓痕
- 根據樹的大小,爬樹的方式不太相同環抱爬、直上下樹
- 指頭的間距固定,痕跡不會交錯、齊頭、指頭間的寬度固定
- 痕跡連續,可以朝樹上多尋找、樹冠是否有折枝、附近是否有抓痕
三、黑熊的覓食平台
- 折枝具有方向性同心圓,相較於自然斷裂較無明顯方向性
- 兼具咬痕跟折痕
- 樹幹上會有熊抓痕
- 附近可能有排遺
- 有時熊會將折枝做些交疊之後,成為休息之熊窩
四、啃抓痕
熊的犬齒發達,善於啃、咬,力量大、邊咬邊抓+搬
五、如何判斷
大面積、桶子的凸角度最容易下手、有明顯的洞(犬齒)痕、伴隨抓痕
六、如何判斷黑熊排遺:熊是雜食性動物,食物來源多元,包含植物、昆蟲或哺乳動物,判斷依據:
1.形狀:通常是一坨,但也可能是條狀或拉稀
2.內含物:吃什麼拉什麼,消化率差,很容易直接未經消化就排出,內含物通常會含有黑色的熊毛。
3.尺寸:熊是最大食肉目動物,排遺通常都很大,可能10-20公分,有點像人的….
七、腳印判定的重點:掌墊、抓痕與指頭
腳墊寬、厚且扎實;換言之,在多數山徑,不易留下熊腳印
指頭五根,都在掌墊前方,有爪子,但爪印不易觀察到
前腳的掌墊分前後,後腳則類似人類腳掌
步行的方式,後腳常踩在前腳上
八、人熊衝突
指的是野生熊隊人類造成性命、居家安全造成威脅或對其牲蓄與農作物造成經濟財產的損失,同時也包含人類不恰當的活動(非法狩獵、誤捕或過度遊憩)所導致熊類族群受到干擾或威脅。
九、人熊衝突管理:有效的熊類管理是雙向,不只掌控黑熊、同時教育群眾
1.掌握黑熊的族群動態-活動模式、季節性遷移、天然食物動態、認識台灣黑熊的痕跡、釐清人熊衝突熱區
2.人群管理-教育(學習辨識黑熊痕跡、避免黑熊滋擾處置方式、人熊相遇處置)、提升友善黑熊好感、在地居民支持、減少吸引源(廚餘、垃圾、飼料)
3.黑熊管理-釐清人熊衝突熱區即時黑熊出沒通報、有效的驅離策略、改善環境(加強圍籬、減少放養)、防止入侵設備(通電圍籬、聲響、及時回傳相機)
十、野外遇到熊的幾種可能
情況一、遠遠的發現一隻熊,人熊相遇第一守則:保持冷靜的大腦,觀察黑熊的行為與環境。無論熊是否有發現自己,就是慢慢撤退,保持視線,離開改道而行
確保安全距離:保持冷靜安靜地離開
情況二、不期而遇時,可以做些什麼?保持鎮定、慢慢往後退,讓距離拉大,同時準備防熊噴霧,勿有大動作或發出大聲響,避免被熊視為威脅。
透過今日的講座分享相信在座讀者更能了解如何維繫人-熊社會之間的平衡,未來在山林間如真的巧遇黑熊就能如何沉穩的應對和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