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9-20
從生態紀錄片了解臺灣的環境
發佈單位:輔導推廣科
點閱率:2022
講者-梁皆得導演,來自彰化縣福興鄉,從小對鳥類懷有濃厚的興趣,這份熱愛成為他日後人生的重要使命。這位台灣知名的生態紀錄片導演,將自己的生命與鳥類緊密相連,近四十年的攝影生涯見證了台灣及全球生態的變遷,也為保護珍稀物種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從少年愛鳥,到研究鳥類生態的助手
梁導演的鳥類情緣始於國中時期,那時他便加入了台中鳥會,開始學習如何觀察與記錄鳥類。這段經歷讓他對鳥類的生態有了初步的理解,也為未來的拍攝工作奠定了基礎。高中畢業後,並未直接走上攝影路,而是成為生態學博士劉小如的研究助理。這段工作經歷讓他深刻接觸到鳥類的生態研究,並且為他後來的紀錄片拍攝工作提供了豐富的科學背景。
攝影生涯的開端:蘭嶼角鴞的故事
1992年,隨劉博士一同前往蘭嶼進行角鴞的生態研究,正巧在當地遇見其他生態紀錄片的工作者,這讓他萌生了以影像紀錄鳥類生態的想法。1995年,他拍攝完成了首部16毫米的生態紀錄片《ㄉㄨ ㄉㄨ ㄨˋ:蘭嶼角鴞的故事》,這部影片的完成標誌著梁導演正式進入生態紀錄片的領域,並為他贏得了更多的拍攝機會。
「老鷹想飛」:農藥危機與環境反思
遇見老鷹就像遇見一位導師,牠帶我進入牠們的世界,也進入牠們所生存的自然世界。
1992年開始拍攝,2015年梁導演完成了紀錄片《老鷹想飛》,該片揭示了農藥對猛禽類尤其是老鷹的毒害,並討論了人類活動與鳥類生態的深刻關聯。影片引發了台灣社會對農藥過量使用的廣泛關注,並且促使部分農業政策的反思。這部影片再次證明了梁導演在生態紀錄片領域的影響力,也讓觀眾對農業與環境保護的關係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跨越海洋的飛翔》四部曲
由梁導演發起的攝影紀錄片系列,旨在透過鳥類遷徙的故事,傳遞人與自然共存的理念。四部影片的主角都是會飛越海洋的遷徙性候鳥,從《尋找神話之鳥》的黑嘴端鳳頭燕鷗,到《守護黑面琵鷺》,每部作品都捕捉了這些珍貴鳥類在台灣以及世界各地的生態和遷徙軌跡。第三部將呈現八色鳥,第四部則專注於秋季過境的灰面鵟鷹。
發現「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的奇蹟
梁導演的作品涵蓋了台灣及國際上許多珍稀鳥類的生態紀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2000年他拍攝的馬祖鳥類保護區紀錄片。在這次拍攝過程中,他無意中發現了八隻黑嘴端鳳頭燕鷗,這種鳥類原本被認為已經絕跡,這一發現震驚了鳥類學界,也成為他生涯中的一大成就。這一珍貴的發現,不僅揭示了這一物種的生存狀況,也讓更多人關注到瀕危物種的保護問題。
《守護黑面琵鷺》:三十年心血的結晶
這部紀錄片跨越了三十年,記錄了黑面琵鷺的生態保護歷程,並展示了這一物種如何在面對棲地喪失、氣候變遷等困境下努力生存。影片中不僅呈現了黑面琵鷺的生活,還描繪了一群默默守護這些鳥類的工作者——包括學者、攝影師、保育志工等。這部紀錄片的拍攝過程,展現了梁皆得對鳥類的深厚情感,也強調了人類與自然界的密切關係。
從鳥類攝影師到生態守護者
梁導演的紀錄片作品不僅是影像記錄,更是一種社會呼籲。他的每一部影片背後,都有他對大自然深刻的愛與責任感。無論是拍攝黑面琵鷺,還是關注農藥毒殺問題,他始終強調,保護自然並非專業人士的唯一責任,而是每一個人的共同使命。多年來,梁他經歷了無數困難和挑戰,包括遭遇極端天氣、身體受傷等,但他始終不曾放棄過這份對生態的熱情與堅持。梁導演不僅是對鳥類的追尋,也是對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呼籲。如今,他的作品已成為台灣生態紀錄片的代表,並在國際影壇獲得了高度認可。他的使命仍在繼續,而觀眾也將繼續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震撼與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