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8-20
記憶處方籤
發佈單位:輔導推廣科
點閱率:1151
「海海人生未來事:鹽境凝視海洋文化藝術跨域創作展」開幕圓滿成功
重現台灣「用海」智慧 藝術轉譯海洋文化新篇章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台中,2025年9月11日
「海海人生未來事:鹽境凝視海洋文化藝術跨域創作展」今日上午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開幕。本展覽由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設計學院設計創意中心策劃,獲得海洋委員會114年度海洋文化領航計畫補助,以台灣傳統天日曬鹽文化為核心,邀集藝術家透過「鹽境凝視」展開跨域創作,從物質實驗到影像記錄,再到數位互動,重構海洋文化的記憶與未來想像。
長官致詞:海洋文化傳承的時代使命
開幕典禮中,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馬湘萍館長致詞表示:
「這個展覽呈現藝術與文化傳承的創新結合。圖書館是人類智慧的集合,閱讀與文化交流皆在此重要場域發生。此次展覽,將臺灣用海的文化智慧也放入館內,讓民眾在圖書館裡即可體驗到臺灣數百年來的海洋文化蘊藏的智慧深度與時光厚度。」(鱸魚修,可視情況刪改)
重量級貴賓文化部視覺設計耆老_台灣形象策略聯盟主席楊夏蕙教授在致詞中強調:「台灣設計界正面臨如何將傳統文化智慧轉化為當代藝術語言的挑戰。這個計畫從物質實驗、影像記錄到數位轉譯的三重實踐,為台灣『用海』智慧開創當代詮釋的嶄新視野,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文化實踐。」
計畫主持人分享:從一粒鹽開始的文化探索
計畫主持人侯純純副教授在開幕引言中分享:「十年前那個意外燒壞的平底鍋,開啟對『鹽晶創作』的探索。海海人生,you never know。本計畫從一粒鹽開始,看見時間、看見藝術、看見用海智慧,也看見未來的可能。每一次結晶的形成,都是與自然的對話,在偶然中尋找必然,在變化中發現永恆。」
侯純純特別提到執行計畫過程中的重要發現:「前往嘉義布袋洲南鹽場田野調查時,在丹娜絲颱風來襲前及時保存珍貴的曬鹽文化記錄。這讓本計畫深深體會到,藝術創作不只是個人的表達,更是文化傳承的使命。」也因此團隊以採購洲南鹽的具體行動來表示支持,做成「好事源鹽」結緣品,提供給觀展民眾作為觀展後問卷回饋的小紀念品。更呼籲大家一起參加10/18的謝鹽祭活動。
洲南鹽場沈錳美主任表示:「鹽不只是日常食用,在古時候更是作為交易媒介或賞賜之用,放眼國際各國對於鹽的創作應用也一直期待台灣能夠有不同的凡響,很高興能在數年前結識侯老師,在今日能夠在藝術創作中有著獨特的運用展現,在此引用『藝術是隱晦的明示』此次展覽透過鹽境凝視,三位藝術家用不一樣的視野去詮釋海鹽的價值及台灣鹽業,從鹽晶創作及影像紀錄帶領觀展者進入展場更走入海海人生的未來事。」
三重凝視:當代藝術重新詮釋海洋文化
本展覽透過藝術家的跨媒材創作,構築出立體的「鹽境凝視」,包含:
《海海流影》影像詮釋 — 邱旭蓮以紀實攝影捕捉鹽田的時空記憶,透過攝影構築「慢時間」的觀看場域,讓鏡頭成為觀看與思考的緩慢載體。
《海海鹽晶》物質探索 — 侯純純透過獨創的「鹽晶技法」探索海水從液態到固態的轉化奧秘,黑色載體上晶瑩剔透的白色結晶,創造出如水墨暈染般的層次變化。
《海海心流》數位轉譯 — 顏惠芸運用AI技術構築「未來時間」的互動場域,結合MBTI人格特質與鹽田主人的生活情境,創造個人化的文化探索旅程。
文化凝視的時代意義,邀您共尋海洋記憶
在海洋委員會海洋文化領航計畫的支持下,本展覽承載著搶救與傳承台灣海洋文化的時代使命。策展團隊深入嘉義布袋進行田野調查,親訪鹽場關鍵人物,搶在丹娜絲颱風於7月6日登陸嘉義、造成120年來首次登陸嘉義的災情前,及時保存珍貴的口述歷史與現場紀錄,更凸顯文化搶救工作的急迫性與重要價值。
從傳統鹽田的實地踏查到當代藝術的跨域創作,從物質實驗的微觀探索到數位科技的未來想像,展現的不僅是三種不同的觀看方式,更是對台灣「用海」智慧的多重詮釋與深度思考。透過邱旭蓮的時空紀錄、侯純純的物質探索與顏惠芸的數位轉譯,觀眾將在這場跨越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文化對話中,重新發現海洋文化的當代意義。
誠摯邀請社會大眾前來展場,參與這趟從傳統製鹽智慧到當代藝術創作的文化凝視之旅。在三重凝視的交織中,讓我們一同探尋台灣海洋文化的深層記憶,為「用海」智慧的傳承與創新開啟全新的對話空間。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 海海人生未來事:鹽境凝視海洋文化藝術跨域創作展
展覽期間: 2025年9月10日至10月19日
展覽地點: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2樓藝文走廊展區
指導單位: 海洋委員會、教育部
主辦單位: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協辦單位:台灣創意策略發展協會、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設計學院設計創意中心、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地方共創設計研究室、社團法人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洲南鹽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