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活動公告

活動資訊精彩回顧

110-11-21

[講座]11/21 鬱到了怎麼辦?-談憂鬱症 癌症心理照護 (謝明鴻、劉宛瑜)

發佈單位:輔導推廣科 點閱率:1710
今天的講座邀請到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謝明鴻醫師及劉宛瑜臨床心理師演說,首先由謝醫師講述重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又可稱為鬱症,其症狀為持續情緒低落甚至會影響日常生活,是腦部常見的精神疾病, 發病原因較多元可能與遺傳體質,壓力或身體疾病等有關聯. 常見的症狀如情緒低落, 食慾降低, 體重減輕, 失眠, 對以往喜歡的事感到興趣或樂趣降低, 疲憊, 精神運動呈現遲緩或激動, 注意力不集中,過度的罪惡感或負面思考, 甚至有自殺意念或計劃等. 憂鬱症長期未治療會影響日常生活, 影響工作或學業表現, 且可能出現自殺而造成遺憾!
WHO統計全球有超過三億人患精神疾病,這告訴我們憂鬱症並非少見的疾病,從憂鬱症診斷標準可知當九個症狀中有五個以上症狀符合,且持續最少連續二週即可能受憂鬱症所苦。憂鬱症的盛行率,世衛估計盛行率是3%,女性的比例是男性2倍,憂鬱症可能是一種慢性疾病,其發生原因可能也與基因體質有關,或兒童時代遭遇虐待,孩提時期的家庭因素等,成人的憂鬱症若從青少年即發病,於成年期常復發或轉為慢性機率高,青少年憂鬱的表現為學業表現差、物質濫用、反社會行為;老年人的憂鬱症則較模糊不清且以身體的不適為主訴,呈現較高的慮病傾向,加上原有共存的老人生理性障礙或慢性疾病,使得情緒的症狀十分容易被忽略。在治療方面常見有認知行為治療藉由調整想法、改變行為來改善,人際關係治療等方式。
接著,由劉宛瑜臨床心理師講述癌症心理照護,以罹癌時可能產生的反應,帶領現場閱聽者思考,2017年臺灣的統計數據每4分多鐘即有人確診癌症,其疾病成因為生理、心理、環境等三種要素。劉心理師談到罹癌不同時期的心理、社會、行為反應,以及進行相對的社會心理治療亦可理解癌症病人及家人與壓力相關的身心反應,維持良好醫病關係,協助病人生活品質之維護,慢性疼痛處理,精神病之辨識與治療,自殺之評估為處置,末期病人整體照護等,像是在病人心理照護方式讓對方知道有任何想法都是正常的,說出內在可能的擔心,最後,癌症病患有任何情緒反應都很正常,得到癌症有任何想法都很正常,在確定都了解治療或不治療的可能結果,將自己的想法都說出來,跟家人討論,尋求適宜自己的治療方式。

影片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