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講座由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主辦,邀請到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所長羅秀容博士,為聽眾帶來一場兼具科學知識與社會關懷的專題演講。講座以「我們能為控制傳染病做什麼?」為題,探討全球傳染病的現況、抗微生物製劑抗藥性的挑戰,以及如何從「健康一體(One Health)」的視角出發,共同為防疫盡一份心力。
羅秀容博士首先回顧了2019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的影響,指出截至2024年,全球確診個案已超過7.7億,死亡病例達700萬例。她強調,除了新興傳染病,抗微生物製劑抗藥性(AMR)所帶來的「沉默疫情(Silent Pandemic)」更是一大隱憂。一旦抗生素與抗黴菌藥物失效,許多現代醫療措施(如手術、器官移植)將面臨重大風險。
為此,羅博士從「健康一體(One Health)」的角度切入,強調人類健康、動植物健康與環境密切相關。她以多個案例說明,生態系統的變化如何影響傳染病的發生與傳播,例如森林砍伐導致蝙蝠棲息地改變,進而增加病毒跨物種傳播的風險。
此外,羅博士還分享了傳染病防控的具體行動,包括:
• 個人層面:接種疫苗、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合理使用抗生素。
• 社會層面:推動環境保護、加強動植物疾病監測。
• 全球合作:跨國合作監測疫情,建立快速應變機制。
現場互動與回應講座最後進入問答環節,現場觀眾踴躍提問,涵蓋範圍從個人日常防疫措施到全球傳染病治理挑戰。例如,有觀眾詢問「我們應該如何避免抗生素濫用?」羅博士回應,建議民眾在醫師指示下使用抗生素,避免因為感冒等病毒感染自行服用。此外,對於傳染病未來趨勢,她認為,氣候變遷與全球化將使新興傳染病的威脅加劇,因此提升大眾防疫意識至關重要。
有觀眾進一步詢問關於疫苗施打的必要性以及流感的預防措施。羅博士指出,疫苗是預防傳染病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不僅能降低個人感染風險,也能透過群體免疫減少病毒傳播。她強調,流感疫苗應每年接種,特別是高風險族群如老年人、幼童和慢性病患者。此外,疫苗研發與分發需要全球合作,以確保所有國家都能獲得足夠的疫苗供應。
結論與啟發本場講座不僅讓與會者深入理解傳染病的多層次影響,也強調了個人行為對防疫的重要性。羅秀容博士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結合社會實踐,讓複雜的公共衛生議題變得具體而可行。與會者普遍表示收穫良多,並期盼未來能有更多類似的講座,深化對傳染病防治的認識。
未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日常生活做起,關注環境變遷與健康議題,共同為全球防疫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