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活動公告

活動資訊精彩回顧

113-12-14

飛越七重山:探索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發佈單位:輔導推廣科 點閱率:2871
為什麼美國的經濟學家安・凱思和安格斯・迪頓會提出「絕望死」的概念?
為什麼我國的衛生福利部會提供青壯世代免費心理諮商服務?
為什麼教育部要給予大專生和高中生心情調適假?
每個人都想追求幸福,但是許多人越努力追求幸福,反而變得更加不幸福。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幸福矛盾定律呢?
蘇格拉底曾言,未經過檢視的生活是不太值得過的。今日講座將帶領讀者一同檢視自我的人生,如何過生活。
今日講師張英陣教授以「飛躍七重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為題,與讀者分享在講究效率與競爭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多數人汲汲追求物質、聲譽與權力上的成就,如何放慢腳步,給自己一個寧靜的時刻去思考生命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
您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為何呢?是財富、地位、權力、聲譽、美貌還是愛情?除此之外,還有其他重要的事嗎?友誼、慷慨、同情是否也同樣重要呢?這些重要的事,您又擁有多少呢?
講師從金剛經如何培養智慧與慈悲破題,人生應認識生活本質、從容過活,讓他人也能有好生活。講座中,講師介紹許多著作來與大家交流:
透過《最重要的事:七大經典小說中的人生智慧》這本啟迪人心的書,引領讀者一同探索七部偉大的英語小說,包括《科學怪人》、《咆哮山莊》、《簡愛》、《米德鎮的春天》、《戴洛維夫人》、《燈塔行》、《幕與幕之間》,這些小說如何刻畫人生中最重要的經驗,例如《米德鎮的春天》探討的是婚姻價值、《科學怪人》探討新生命的誕生,把情感被漠視的痛苦感受呈現出來、《咆哮山莊》和《簡愛》談論的是人生從童年步入成年轉變的過程,《戴洛維夫人》當中,我們看到一種令人嚮往,但難以實踐的愛情觀。
《悲慘世界》書中提到當時法國革命的狀況以及社會的迂腐,卻令人聯想到現在的社會現況。我們生活在真實社會中,我們都需要真實的勇氣、同情心及正義與愛。
經濟狀況進步、健康持續改善、死亡率持續降低,是二十世紀最好的現象。但在《絕望死與資本主義的未來》書中,作者描述以美國為例,發現近二十年來,美國人的平均餘命下降,是源自美國年輕人與中年人自殺比例高,歸因在於年輕人認為人生沒有希望、失去目標與無助感,致使絕望死人數激增,闡明了資本主義使勞工階級的生活變得艱難的社會和經濟力量。
臺灣近期引起廣大女性共鳴書籍《老公怎麼還不去死》是另一種絕望?在日本與臺灣,妻子們對先生的怨言不少,主要象徵的是全球社會仍存在性別不平等問題,我們必須傾聽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不平等的對待並且是要去努力改善的平權議題。
我國衛福部提供15-45歲七壯年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與大專生和高中生心情調適假背後反映出情緒壓力已逐漸年輕化現象,換言之社會精神疾病已成常態,值得探討的是資本社會正在剝奪人生重要的價值之一「快樂」,而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在大環境下學習如何調適自己。
那麼如何做才是幸福?《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與《社會不平等》兩書主要在論證國家的經濟成長是否能讓人民快樂幸福。伊斯特林悖論:對部分國家而言,經濟成長到一定標準對人民的主觀幸福感已經無法提升。
《幸福悖論》談論越是追求幸福越不幸福。過去教育我們要擁有,擁有則必須競爭;要掌控自己的命運,但人生無常真能掌控命運嗎?要獨立自主,但人的生活是全面性的、相互依賴的,如何真的做到獨立自主。或許,幸福沒有答案。
講師勉勵讀者,學習生活的要點,在於培養德行、社會關懷、實際的智慧就如同中庸所言「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以及愛與友誼實踐。《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成為更好的你》、《原來老子這樣說》三書提供讀者人生的生活智慧包含知足常樂、品格培養、福禍相生、被褐懷玉、和光同塵、上善若水、老子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最後回到主題,人生最重要的事是什麼?或許就是金錢買不到的東西。

影片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