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7-06
設計封神榜: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
發佈單位:輔導推廣科
點閱率:2086
本次講座以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歷程為破題,分享日治時期多位畫家從事藝術創作與設計工作兩者之間毫無違和之感,甚至在個人職稱、簡歷、展覽、出版也都無所顧忌地表明自己從事書籍裝幀、封面表紙、插畫等設計實務工作,例如…. 反觀早期的臺灣藝術家從事設計工作,常常笑稱自己是「下海、兼差、賺外快」,甚至對於不願公開自己從事過的設計作品,這種不夠健康的心態與日本藝術家有著天壤之別;幸運的是在臺灣藝術界在日治時期有林玉山所繪製的「嘉義改良蔗作」海報,以及繪製封面、插圖等,完全不損及林玉山個人的藝術成就。另外顏水龍除了堅持自己在藝術創作之外,同時推動臺灣工藝,以及在臺灣留下豐富的公共藝術等,另外他投入在「壽毛加齒磨」廣告設計,也為台中太陽堂進行整體形象規劃設計,顏水龍在純粹藝術、應用設計與生活美學領域多元發展,建構成自己完整的藝術世界。還有以雕塑、版畫享譽藝壇的楊英風,同時投入在景觀規劃、雷射藝術等跨界創作,他為《豐年》雜誌長期設計封面及插畫,並且積極參與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會務推廣,此由國立交通大學策劃,蕭瓊瑞主編《楊英風全集.第四卷:美術設計、插畫、漫畫》,楊英風是臺灣少有的全能藝術家。另外以抽象構成及簡約風格聞名於現代雕塑界的李再鈐,除了在現代雕塑投注心力,他也毫不隱匿自己早期從事布花染織圖案設計,也在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從事工藝設計,接受美國顧問Rusell Wright的悉心指導,奠定台灣手工藝發展基礎;李再鈐並且與王建柱、許常惠等人成立六藝設計公司,承接政府經濟建設成果的大型展覽設計。王建柱則是臺灣藝術創作、設計教育、出版專書、工藝推廣是跨領域藝術教育先驅。因此「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即是建立美術設計的定位,並且期待從事設計工作者能夠如同林玉山、顏水龍、楊英風、李再鈐、王建柱等前輩不管是在藝術創作、造物器用、生活美學、視覺文化…等均能確立自己從事純粹藝術與設計應用價值並存的意義。台灣400年歷史演變即是文化彼此激盪出火花,設計就是展現不同文化衝突刺激;台灣不但人民和善、產業發達、文化瑰麗,在文化尋根過程中,其實還擁有美術、創作、藝文等諸多面向,不少大師、作家獲得國際肯定。這就是文化自我認同的過程,讓更多人認識台灣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