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活動公告

活動資訊精彩回顧

114-10-04

餐桌上的電影物語

發佈單位:輔導推廣科 點閱率:2415
今日閱讀講座〈餐桌上的電影物語〉,由紀錄片導演暨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教授 蕭菊貞 帶領聽眾展開一場從「料理」走進「電影」的美學旅程。她以獨特的導演視角,揭示食物與影像背後交織的人性、階級、慾望與記憶,在味蕾與影像之間,尋找家滋味與記憶的故事。講座伊始,蕭導演先介紹了她的最新作品《銀簪子》。這部作品不僅是一部電影,也是一部凝視時代記憶的文字書寫。書中描繪了她父親—一位老兵的生命歷程。她說:「主角老兵已成歷史,電影也成為歷史,但情感的共鳴仍在我們心裡流動。」從這段創作談起,蕭導演帶出了電影與真實生活之間的連結——影像能讓個人的記憶被看見,也能讓歷史在情感的共鳴中重新被理解。
談到家的記憶,蕭導演笑著提起:「我家的味道,是甜酒釀和碗粿。」那是父親的味道、母親的味道,也是家族情感的味道。她說,「透過食物,我們能清楚地記得家的故事。」在她的生命裡,每一道料理都像一個「記憶容器」,盛裝著家庭的溫度與歲月的故事。食物不僅連結人與人,也讓時間與情感得以延續。
接著蕭導演分別以四部經典電影為例,細細剖析食物如何成為敘事的靈魂,映照人性與慾望。
第一部《海街日記》(是枝裕和)──思念的家滋味
在這部電影中,料理成為家的象徵。無論是梅酒、炸竹筍,還是飯桌前的靜默,都蘊藏著對家人深深的思念。蕭導演指出:「食物在電影裡是一種極具畫面感的符號,做的過程、吃的過程,本身就是情感的展現。」
第二部《飲食男女》(李安)「人之大慾也,不想也難。」導演以這句話點出餐桌之下暗湧的張力。《飲食男女》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家庭的電影,它探討了人類最根本的欲望:愛、性、責任和親情。李安以細膩的筆觸,將家庭聚餐這個簡單的日常場景,升華為情感與欲望的戰場,深刻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關係,讓觀眾反思現代人如何面對這些永恆的情感問題。
第三部《披薩的滋味》──美味之下的慾望與階級
一片披薩,也能說出一段人生。蕭導演提到,食物在電影中往往象徵慾望與選擇,而「誰能吃到披薩、誰做披薩」,也透露出階級與夢想的差異。
第四部《濃情巧克力》──美味不只是美味
巧克力裡含有促進愉悅的血清素。蕭導演幽默地說:「當我們感到孤單、憤怒或失落時,常會透過食物尋求代償。」
她提醒觀眾,美味的背後,藏著人類共同的心理需求—被安慰、被理解、被愛。
講座最後,蕭導演以一句「We are what we eat」作為收尾。這不只是對飲食的反思,更是一種人生哲學。她說:「我們吃下的不只是食物,而是對生活的理解、對人性的體察、對時代的回應。」〈餐桌上的電影物語〉讓聽眾重新體會,電影不只是光影藝術,餐桌也不只是進食的場域。當兩者交會,我們看見的不僅是料理的色香味,更是人心的酸甜苦辣。「食物,是我們記得家的方式;而電影,是我們理解人生的方式。」

影片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