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禽」是指老鷹或是貓頭鷹兩種動物。猛禽是跨生態系的掠食者,在食物鏈中扮演高級消費者的角色,數量在生物圈中不多,卻能有效控制小動物的族群量,在生態系中佔有重要地位。然而,猛禽在野地或都市都遭遇到跟人有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傷害,因此,猛禽的救傷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今日的講者王齡敏醫師畢業於中興大學獸醫系,職業為獸醫師,在野生動物救援與醫療領域工作已將近20年,累積了豐富的野生動物救傷經驗。目前任職於社團法人台灣猛禽研究會猛禽救傷站主任,主要工作為猛禽救傷復健與保育教育推廣。臺灣猛禽救傷站成立於2017年,位於臺北陽明山上,是臺灣第一個專事猛禽救傷的工作站。在救傷的同時,也會收集傷病、死亡猛禽的血液和組織樣本,而受到救傷的猛禽,於傷癒後野放前,會被戴上腳環追蹤器,以追蹤其飛行路線與遷徙路徑,相關數據可作為猛禽研究的資料,提供保育工作更多脈絡與依據。因此該機構除了救傷,亦搜羅國內猛禽救傷的相關資訊,以及推廣猛禽救傷與保育。2022年更成立兼具展示功能的「草山猛禽中心」。
猛禽受傷的原因主要為車禍(路殺)、撞玻璃(窗殺)、黏鼠板、毒鼠藥、外來種天敵(流浪與放養犬貓為主)、掛網等傷害,甚至還有不少被人出於愛心而誤「綁架」的小貓頭鷹,導致牠們傷病、甚至死亡。另外,幼鳥在學飛時,因飛行技巧不佳不慎掉落地面被人發現,這時該如何處置呢?應紀錄詳細時間地點、拍攝照片,通知猛禽會或救傷機構處理。專業機構對於健康雛鳥或幼鳥,通常到拾獲地放回原巢位或發現地點還給鳥媽媽,或尋找同種代母,最不得已才人為飼養,傷病雛幼鳥則治療後再野放。但部分雛幼鳥可能被帶回不當飼養,造成缺乏維生素或礦物質等營養素不良情況,可能會造成骨折或疾病,因此一般民眾應儘量避免自行飼養。
救傷站發現大約有1/3-1/4的通報比例是撞玻璃,造成許多無辜鳥兒死於非命的「窗殺」是臺灣野生動物面臨的重要問題。因此,王主任呼籲政府在規劃公共建設時,應將窗殺防治納入考量,並鼓勵民眾張貼防撞貼紙或改用友善鳥類玻璃。王主任還嘗試成立了名為「野鳥撞玻璃回報」的臉書社群,鼓勵網友踴躍拍照上傳,回報在臺灣各地發生的窗殺事件,社團法人台灣猛禽研究會也建置了「野鳥窗殺博物館」網頁,提升各界對猛禽生存處境的關注。
王齡敏主任在演講中分享了她在猛禽救傷工作中的經驗和心得,並呼籲大家關注猛禽生存的處境。她用醫療專業守護野生動物,並積極推動野生動物保育工作。她的演講讓我們了解到猛禽的生態地位、臺灣猛禽救傷工作的現況,以及窗殺問題對野生動物造成的危害。希望大家能一起加入守護野生動物的行列,讓猛禽與人能更和諧地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