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化廣角鏡─賴和精神 台灣文化協會縮影

文:林明志 照片提供:林明志

前賴和紀念館館長康原  中部是台灣文化協會發展重鎮。前賴和紀念館館長康原說:台灣文化協會年代,台灣的人口僅有300萬人,1923年到1925年,台灣文化協會在中部舉辦各種演講,倡導台灣主體意識的活動,即超過23萬人參與,讓中部地區的本土意識高漲。

  台灣文化協會的精神,也就是中部磺溪精神,磺溪是舊彰化的名稱之一,並非現今的行政區域,康原說,磺溪就是雲林縣虎尾溪以上、台中縣大甲溪以南,代表的精神就是正義與公理。

台灣文化協會的運動背景

  康原喜歡從文學與歷史的角度來看待台灣文化協會運動。康原說,在中部的歷史背景,抗清的民變、抗日事件等,都發生在中部區域,在實際接觸者及耳語相傳下,中部縣市的抗暴精神始終潛藏,而全台的社會背景即是「知識不良症」。

  中部士紳、讀書人集結倡導,期望提升教育低落的文化水平,包括破除迷信、打破封建思想、對抗不公不義等,尋找新台灣人的文化意識,各地興起讀書會、讀報會、演講等討論,希望藉此喚醒台灣意識主張,但是,成員發現對中下階級的影響有限。

  傳統台灣的農、工原本是弱勢的團體,讀書會、演講等較不易接受,因此,「放電影」成為最好的方法,台灣文化協會以電影為媒介,負責解說的「辯士」用淺顯的語言,將文化思想告訴民眾及爭取自己的權利等,台灣文化協會實際走入群眾,鼓吹台灣思想及本土意識。

  康原曾是賴和紀念館館長,也是田野調查的實踐者。康原說,賴和是台灣文化協會的重要成員之一,並與王敏川、施至善等,被稱為台灣文化協會彰化三支大柱,康原訪談彰化耆老,他說,文化協會的演講都是小販敲鑼,沿街賣物同時叫喊告知,彰化市就有位「魚脯仔」小販,每次都主動宣導相關事項。

把台灣人叫醒 要台灣站起來

賴和的精神在彰化蔓延  康原說,台灣文化協會的精神,就是喚醒台灣人,倡導台灣本土文化的精神,也就是要把台灣人叫醒,要台灣站起來,雖然政治環境還是日治時期。康原研究賴和精神,台灣文化協會成員的賴和,行醫之餘看到台灣的疾苦,中下階級的苦悶,響應台灣文化協會的台灣啟蒙運動之外,更以「台灣新文學」的文體宣揚台灣土本思想。

  康原說:漢文的思考模式及文體,只有讀書人才看得懂,它沒有貼近中下階層,賴和要寫出中下階層看得懂的文字,因此用字遣詞都使用「台灣話」,與傳統的漢文思考不一樣。康原說,賴和試圖用台灣的語言,告訴台灣人,因此賴和的著作也被稱為「台灣新文學」。

  研究賴和的作家呂興忠說,賴和小說的三大人物:「台灣平民、新舊士紳與日本統治工具」,藉著他們之間的矛盾衝突,控訴日本帝國殖民統治下,台灣社會平民的痛苦遭遇,而台灣民眾的愚昧、奴化、封建、才是這萬劫深淵無可解放的絆石。

  台灣文化協會與賴和都想解放台灣的思維,賴和被稱為「台灣的魯迅」,他小說諷刺寫實,對日本統治的醜陋面目與本質、御用奴性士紳以及封建落伍的社會階層,都以寫實主義手法,深沉而客觀地予以披露。

  賴和曾說「用我的手寫我的口」,康原闡述賴和的精神有:一、破除封建迷信,二、抗暴文學精神,三、架構台灣新文學。康原說:文學是帶動人民思考的工具,賴和就是實踐推動者,同時也啟迪台灣本土意識,這些都是台灣文化協會的基本精神。

彰化設賴和地標 別具意義

描寫台灣文化協會的賴和詩牆-「前進」地標。  康原說:賴和的短篇小說《前進》,描述二兄弟在黑夜行走,其實賴和是暗指台灣文化協會分裂,二派的思潮前進,同時希望將台灣帶進光明。目前在台中進入彰化的入口處,設置賴和「前進」詩牆地標,代表著彰化曾是台灣文化協會發展的重要聚集地。

  對於台灣文化協會的影響,康原說:「1925年彰化二林發生蔗農事件,蔗農組織對抗日本政府,最後遭到鎮壓,我認為,二林事件的抗暴精神與文化協會的倡導台灣意識有關」。

  台灣文化界葉榮鐘稱賴和為「詩醫」,左手醫人身;右手醫人性的台灣良知。賴和只是台灣文化協會成員的縮影之一,其實,台灣文化協會力倡台灣意識,企圖以教育及思想傳授,讓台灣人再度覺醒,重新思考台灣主體的未來走向。

  從前,台灣文化協會帶領民眾走入台灣真正的歷史,如今,社會現象的種種失調,康原說:重新尋覓台灣文化協會的精神,以台灣意識優先的立場,在此時的社會現狀,益顯重要。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