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圖書紙張纖維的氧化與水解

文:楊時榮(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助理編輯)

【摘要】

  影響圖書紙張劣化之原因甚多,一般可分為內在、外在兩大因素。就外在因素而言,即指圖書紙張受周遭環境影響,如溫度、濕度、紫外線、污染物、氣體等,而造成圖書紙張變劣;就內在因素所指,則是抄紙漿料內之雜質及填加之化學成份,如樹脂、半纖維素、木質素、次氯酸、二氧化氯、過氧化物等,年久後促成圖書紙張劣化。因而圖書劣化的基本原因,便乃是在此內外因素相互作用下,促成了水解、氧化反應,而造成圖書紙張纖維劣損。所以此篇所撰之主題,便是期盼圖書館館員能有所理解,圖書紙張纖維在前述內外兩大因素交互影響下,所發生之水解、氧化作用,對紙張纖維所造成傷害之嚴重性,進而盼其謀求研究停止或減緩紙張纖維水解及氧化之方法產生,以使圖書文獻得以藏用久遠。

一、前言

  「圖書」是人類文化知識的結晶,也是社會文明之代表,身負典藏文化重責的圖書館,必須要以務實、科學、有組織、有系統之方式,予以保存維護,使其得以永續不綴。

  自中國古代圖書形制發展以來,由藏書樓時代算起甚至更久以前,人類便在圖書典藏之實際工作中不斷累積經驗,這些珍貴的零散的經驗也不斷的被歸納整合及傳承,時至今日由於中西圖書館事業的蓬勃發展,在整個圖書館學界中,乃逐漸形成一門新的學科,稱「圖書維護學」,該學科之研究在國外備受各國政府所重視,各先進國家在其大型圖書館中,亦多設有圖書維護專責單位,並有學術單位開設維護課程,從事研究及推廣;至於國內近年由於受到西方圖書館學研究發展之影響,「圖書維護學」亦也開始較受圖書館及學界所重視,並時有舉辦演講、開設課程之行動付諸實施(註1)。

  「圖書維護學」並非研究圖書內容,而係是研究圖書材料內外之物理、化學性以及其他劣變性,同時也探討圖書典藏處所之周遭環境,藉以尋求適當方法,來維護保存圖書的一門技術性、科學性學科,例如圖書裝訂方式之探討、中性材料之研究、館舍規劃之標準、恆溫濕之調控、紫外線污染物之防制、霉菌蟲害之預防、歷代圖書形制之了解、以及對已破損圖書所需採取何種妥當修復方式、和對現存圖書提供延年益壽之秘方等,諸如此些均是「圖書維護學」所研究之範疇。又由於圖書製作所用材料,多半係以紙質為主要材料,所以此篇簡述之內容,也便以紙張之主要構成原料「植物纖維」的劣化原因為主要討論對象,也希望讀者能從此基本認知,來防止圖書劣化。

二、紙張纖維的認知

  我國造紙事業雖歷經一千八百餘年之演進,惟其原料係以「纖維」為主要材料,確是歷久而未有變換。現今一般又可分為「植物纖維」及「人造纖維」兩種,然因「人造纖維」製造不易且成本較高,故難以全面推廣,而「植物纖維」因取自於大自然方便省錢,所以乃成為我國造紙原料之主要來源。植物纖維之細胞壁主要又由纖維素、半纖維素以及木質素三者所構成,對種類不同之植物,其三者所含比例亦有差別,惟以纖維素含量多之植物纖維為抄紙原料,所抄出紙張之品質最為優良,抄紙原料中若滲有較多之半纖維素或木質素之漿料,則因在抄作紙張過程中,因為有漂白氯化(註2)及去除木質素、半纖維素劣質原料之需要,而須使用較多化學品進行處理,又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本身化學穩定性甚差,所以在此情況下,半纖維素、木質素便會在受各種化學品處理後,極易引起色變情形。並經實驗半漂白紙漿與漂白紙漿證明,半漂白紙漿中所殘留之木質素,是影響紙張劣化原因之一,尤其在經氯化後(註2),殘留木質素變色更是明顯,因其結合氯後會逐漸形成鹽酸,會分解碳水化合物,因而導致紙張之變色;至於充分漂白紙漿,其變色較不受木質素影響,而是以半纖維素影響最大,約佔全部變色比例50%至80%之間,若再受紫外線照射,則更會加速紙張黃色化。所以由上述說明可以確知半纖維素和木質素在紙張中之殘存量,是會對紙張在長久保存中造成不利影響。

  就目前造紙業常用漿料所含之植物纖維而論,按其取材原料之不同,其纖維組成成份亦不相同,我們概可分為以下四種:

  (一)種絲纖維原料──如棉花,其植物纖維中含百分之九十以上纖維素,是屬優良造紙原料,惟若用於造紙一途,則在經濟效益之考量下,是不划算的,故其都被用於高價值產品之紡織業。

  (二)韌皮纖維原料──如大麻、亞麻、黃麻、桑皮、雁皮、楮皮、檀皮等均屬之,其中麻類植物纖維中,僅含有百分之一至百分之十五少量木質素,是屬於抄紙之優良原料,其所抄作之紙張若在適當環境中自然保存,當可存放長久。至於樹皮類原料,其植物纖維中,更含高量纖維素,例如我國明清以前之「宣紙」,便是以青檀樹皮單一纖維充作原料(註3),所抄出紙張色澤潔白、紙紋美麗、經久不變,並具有長纖維、拉力強、抗蟲蛀等優點,故有「紙壽千年」、「紙中之王」等美譽。

  (三)草纖維原料──因該類原料含有百分之十二至百分之三十四木質素,如稻草、玉米杆、麥草、蔗渣等,此類單一纖維所抄作之紙張亦不適用於圖書,一般較多用於家庭用紙方面,或是與其他纖維原料混合抄紙。填加蔗渣原料抄作紙張也是臺灣造紙工業一大特色,所抄家庭用紙基重甚輕而紙面均勻拉力甚強,日本琉球大學大學院工學研究科,也曾派研究生來台研究蔗渣混合紙漿抄紙技術。

  (四)木材纖維原料──此類原料含有百分之十七至百分之三十二大量木質素,如闊葉木之楊樹、樺樹、楓樹;針葉木之松樹、杉樹等。都需經過化學藥品處理除去木質素,方可作為抄紙原料,但因處理過程之漏失,也常會有殘存木質素留存於紙漿原料中,所抄出之紙張一旦經光及化學藥品作用後,極易造成紙張劣化,並且經機器打漿後之木材纖維長度也極易變短,而影響紙張之耐折、撕破強度。

  所以由前述我們可以了解,各類纖維原料因材質之不同,其所含纖維素、半纖維素及木質素三者比例都不盡相同,然此三者相互間所含有之比例,往往又都是代表紙張之耐久性及優良性與否,尤其半纖維素、木質素更是對紙張保存會有負面效益,只有纖維素才是抄紙最佳原料,所以我們了解這個道理,只要能充分掌握纖維素優點,及摒棄半纖維素、木質素之劣性,如此便能充分做好圖書維護之工作。

三、紙張纖維素的水解反應

  紙張纖維素的水解反應,必須要在水、溫度與催化劑三者合一之情況下才能進行。此處所謂催化劑(註4)係指有機酸、無機酸及酶,其在高溫及水的配合下,會使纖維素之水解反應速度加快,而促使紙張組成纖維遭受破壞,降低紙張纖維聚合度,進而影響紙張撕破耐折強度,並造成紙張纖維脫膠,脫膠後之紙張若再經乾燥,則就極易形成粉屑狀,而造成圖書館工作人員在管理及修復上諸多不便。所以紙張纖維素的水解反應,實際上就是水、溫度、酸與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其中水與溫度問題,在圖書館經營中,我們可以歸納為溫、濕度之調控,所以如何控制藏書處之恆溫恆濕、如何防止不當溫濕情況之發生,以避免館藏圖書遭受水解破壞,是館員需有之認知;至於水解反應中的「酸」發生在紙張之主要來源,係究於近百年來由於人類造紙方式之改變,紙漿原料多由早期的麻、皮原料,而演變改由近期的木材纖維充斥所取代,並在近代酸性造紙法的盛行,使用大量明礬、松脂、硫酸鋁等酸性添加物,及在光線、空氣污染中酸性有害物充斥之空間內,交互影響而促成紙張酸性物產生,進而在高溫濕之作用下,使得紙張遭受水解及腐蝕;而紙張中「酶」的發生,則是來自空氣中霉菌的分泌物,所以紙張一旦長「霉」若再配以高溫及潮濕,便會促使紙張纖維遭受水解脫膠而呈現粉屑狀。因此如何有效抑止紙張水解反應發生、如何有效控制典藏空間適當溫濕、如何有效淨化書庫環境空氣品質、如何防止紫外線照射,以防止紙張纖維因水解反應所造成無法回復之憾事,諸如此些均是館員必須知道之重要事情。

四、紙張纖維素的氧化反應

  纖維素是由葡萄糖基所組成,又稱無水葡萄糖基體,當葡萄糖基受到氧化劑作用時,纖維素便會生成一群氧化混合物,我們稱之為「氧化纖維素」,由於其分子結構含氧量會較原纖維素為多,而增加其化學活性,進而促使紙張纖維聚合強度降低,而造成紙張纖維素品質的低落,最後導致紙張發生黃變。舉凡自然界有機體都有其一定壽命,皆會隨時間增長而漸漸呈現劣化狀態,此是自然不變之定律,所以紙張自然劣化也是無可厚非之事,而在一般常態下紙張也都會進行緩慢的氧化反應,但在氧化劑、光照及溫濕三者刻意的交互影響下,便會促使纖維素氧化反應加速進行,以下乃就該三者交互作用所產生之結果及方式簡述如下。

  就氧化劑而言,其是促成氧化纖維素發生之主要媒因,其產生種類繁多,一般常見者有氧化氮(NOx)、二氧化硫(SO2)、硫化氫(H2S)、臭氧(O3)、二氧化碳(CO2)、氧(O2)、氯氣(CI2)、次氯酸(HClO)等,其主要發生原因,係由工業、汽車、燃燒石化燃料所排放之活潑有害氣體、和空氣本身所含之氧化物、以及紙張抄作過程中所添加之氧化性漂白劑等有關。

  至於光線對紙張纖維之破壞,經實驗證明,紙張本身之氧化作用是比較緩慢,但經光線照射發生光合水解作用,並在前述氧化劑助長下而產生特有能量,此能量經紙張纖維吸收後,便會發生纖維素的分解氧化,而使纖維素分子鏈斷裂,降低紙張纖維相互間之聚合度,最後便會造成紙張纖維硬化分裂,而失去紙張固有之撓曲強度,使紙張迅速遭受破壞,而嚴重影響圖書裝訂之完整。德國柏林實驗所,在其研究報告也曾指出,凡纖維類紡織品接受三個月不斷日照,紡織品便會失去耐久性百分之九十五,至於紙張則尤甚(註5)。

  最後再看高溫濕與氧化反應之關係,在紙張纖維的氧化過程中,若有大量潮濕參與時,則不僅會發生氧化問題,同時也會引起水解反應,而促使紙張纖維硬化斷裂,若當溫度也升高時,則此種反應更會加速進行,而導致紙張變色、紙力衰退,而使圖書劣化狀況更加明顯。所以我國古代藏書樓常有之「曝書」工作,雖不是直接於陽光下照射進行,惟實際也是一種傷書作法,尤其當圖書受潮後在充分光線下曝晒,無疑是使外在的氧化劑、高溫濕與充分的光照同時作用反應於紙張上,加速紙張的氧化與水解。所以圖書館若遇潮濕書情況發生時,必須考慮在減緩圖書紙張之水解及氧化速度條件下來處理,多年前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東亞圖書館,便曾因地下室水管破裂,而使善本圖書遭受水淹,該館於事發之後處理方式,首先將水淹圖書裝入塑膠袋內,並以攝氏零下27度冷凍保存,以減緩水解及氧化作用進行,再於真空下陸續進行紙張脫水,至圖書八、九分乾後,再放置涼乾上架。

五、結論

  任何化學反應的發生,都基於某些特定條件的運作下才能進行,紙張纖維遭受水解、氧化也是一樣,必須要具備前述之各項媒介方能進行,所以為免紙張遭受破壞變劣,我們只需排除促使反應發生之條件,在圖書館經營上密切注意控制藏書處所之溫濕度、紫外線、塵屑、霉菌、有害氣體、以及鼓勵業者改換抄紙漿料與酸性填料,則圖書保存自可在自然常態下延長典藏時間,除上述控制項目外,我們亦尚需注意館內之偷盜、蟲害、水火及讀者不當使用和館員錯誤管理等情況發生,當可更確保圖書保存時間之延長。

【附註】

  • 註1:近年來由於圖書館界的先進同道,對圖書資料維護的認知與重視,已漸可看到有關圖書資料維護方面的研究性論文及文章,在圖書館專業性刊物中出現。並改制後之世界新聞傳播學院,新設圖書資訊學系,更勇於突破傳統課程之窠臼,以配合社會資訊急速發展之脈動,而開設若干適切課程,其中「圖書資料保存與維護」系選課程(1),更是中國圖書館教育史上所首創,以期加強圖書館專業人員於維護知識方面之認知,俾便圖書資料能夠得以受到完善之保存及充份被使用。
    (1)「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圖書資訊學系課程規劃」,中國圖書館學會會訊,三卷三期(民84年9月),頁15。
  • 註2:「氯化」(Chlorination)主要作用係除去紙漿中之木質素。蒸煮時木質素之變質使紙漿帶有深暗之顏色,但蒸煮過程中不易將木質素完全除去,因此欲使紙漿變白,必須另予處理,故漂白實即蒸煮之延續,蒸煮與漂白合併而言,即「除去木質素」之作用。
    參考資料:朱志燿編,製漿造紙學 第二冊(台北:紙業新聞社,民62年),頁160。
  • 註3:依據明代宣紙取樣化驗結果,其中含有青檀皮漿纖維為100%,換句話說,就是明朝時期,拿來造宣紙的是單一樹皮原料,宣紙中摻入稻草漿,則是清朝晚期以後之事,據說清朝晚期,由於檀皮原料缺乏,抄紙者便在攤晒皮料的過程中,夾雜一些稻草,居然抄出令畫家在下筆作畫上十分滿意的宣紙,從此摸出了用檀皮和稻草兩種原料搭配來抄造宣紙的技法,這是一種說法;另一種說法是清乾隆以後,抄紙者以稻草摻假降低成本。孰對孰錯,留存此疑,待人考證。惟據從事此行之人所言,用兩種原料(皮和草)按最優比例配方抄紙,可以截長補短,甚至得到繪畫效果,比單純用全皮料抄出的紙還要好,惟筆者認為,使用者在使用筆墨時潤筆效果,是有可能雙料抄作的宣紙,效果上會比較好。但在長久保存時,單料的宣紙,其撕破、耐折強度會較優,其耐侯性、耐久性也較強。
    參考資料:劉仁慶編,宣紙與書畫(北京:輕工業,民國76年),頁23、32。
  • 註4:所謂催化劑係為改變化學反應而添加的一種物質,可使反應速度加快者,稱為「正催化劑」,減慢者稱為「負催化劑」,而自身的組成及重量在反應前後均不改變。
    參考資料:顧翼東主編,化學辭典(台北:建宏出版社,民83年),頁986。
  • 註5:楊時榮編著,圖書維護學(台北:南天書局,民國81年),頁211。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