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為了尋找回家的路
—霍斯陸曼.伐伐
布農族作家霍斯陸曼‧伐伐為了追尋族群的認同與文化傳承,用生命當獻祭做族群書寫。去年底,在他的《玉山魂》獲得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之際,雖遭不幸但也驕傲地踏上魂歸玉山的返鄉之途。「霍斯陸曼.伐伐紀念特展」原在台灣文學館及高雄縣桃園鄉展出,並於2008年12月26日至2009年2月28日巡迴到「海端」原鄉展出。
十年前獲南投文學獎
出生於台東海端鄉龍泉部落的霍斯陸曼‧伐伐,屬於布農族巒社群,漢名為王新民。國中時遷居高雄縣桃源鄉,成績優異保送屏東師專,師專畢業後,任教於高雄縣桃源國小20餘年。教學期間,協助高雄縣政府編纂原住民鄉土教材〈布農族篇〉,在學校推動原住民歌舞,為族群文化的保存與發揚盡心力。1996年離開教育崗位,投入原住民文學創作。
記得第一次與霍斯陸曼‧伐伐見面,是在1999年暮春3月的玉山山脈東埔。由於1998年底,第一屆南投縣文學獎揭曉,霍斯陸曼‧伐伐以短篇小說《生之祭》榮獲小說類首獎,獎金20萬。當時筆者擔任南投縣文化基金會執行秘書,為了隆重地舉行頒獎典禮,特別安排每一個得獎人拍攝暢談創作理念和動機的短片,於頒獎時播出。
為了要彰顯霍斯陸曼‧伐伐小說的創作背景,我們選擇在玉山山腳下的沙里仙溪畔拍攝短片的地點。拍攝當天,我跟攝影師從南投開了將近2小時的車,才到東埔與他見面,然後再開車半小時,到沙里仙溪畔拍攝,在溪畔我們對話談了30分鐘,卻只剪5分鐘在頒獎時播出,為了這個短片,前一天他就從屏東開車來東埔溫泉飯店住了一晚。
沙里仙溪發源於玉山,是陳有蘭溪的支流,而陳有蘭溪卻是濁水溪的最主要支流。沙里仙溪雖是小溪,但是溪水從未被污染,玉山山脈之所以那麼清晰耀眼地矗立於晴空下,就是用清澈乾淨的沙里仙溪溪水洗過。
族人與山脈 和解共生
由於霍斯陸曼.伐伐的得獎,我才開始關注他的小說,小說中的場景大多與玉山有關,內容也大多具現了布農族人的生命觀和生活態度。由於布農族是縱走中央山脈的民族,對於高山熟悉且充滿感情,因此,霍斯陸曼‧伐伐的小說掌握了玉山的千姿百態,也書寫族人與山的「和解共生」,貼近族人生活的再現,作品的耀眼,如同玉山在晴空下熠熠發光。
霍斯陸曼‧伐伐作品的質與量,受到文壇肯定,也展現出回歸母體文化的努力。1998年〈黥面〉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佳作,〈獵人〉榮獲吳濁流小說正獎。1999年〈生之祭〉獲南投文學獎小說首獎,〈失手〉獲第二屆台灣省文學獎短篇小說獎。2000年〈村幹事之死〉獲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小說佳作。2001年〈Hu!Bunun〉獲原住民文學獎散文正獎。2005年〈求晴祭〉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短篇小說優選。這些作品,皆融合了布農族神話故事、生活祭儀、文化典故,以文學形式再現布農族的心靈世界。然而,霍斯陸曼‧伐伐為何大多以漢語書寫,他認為祖先的智慧及族人的歷史文化,不應只在部落流傳吟詠,漢語書寫可以成為其他族群認識布農族的途徑。
南投縣文學獎頒獎典禮過後,再度與霍斯陸曼‧伐伐見面,是在2005年8月於輔大舉行的「全國台灣文學營」,我們同時應邀分別談詩與小說,會後再碰上夏曼‧藍波安,3個從未一起吃飯喝酒瞎扯的原住民及西拉雅族末裔,就從傍晚5、6點混到隔天凌晨2點,從路邊攤、小吃店到卡拉OK,整整攪和8小時,才分出酒量高低。事隔不到一個月,我們3人又在花蓮中信飯店舉行的「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國際研討會」見面。
去年12月16日《山海文化雜誌》在市長官邸所舉辦的「原住民文學獎」頒獎典禮 上,我們3人又見面了,霍斯陸曼‧伐伐說他曾經e-mail給我,要我提供西拉雅族神話的信有沒有收到,由於我的電腦在10月間掛了,最後更換主機板,以至於許多伊媚兒都沒收到。會後他希望我留下來一起聚餐,但是我已事先有約,想不到揮手告別,就此永別;然而,霍斯陸曼‧伐伐在沙里仙溪畔暢談文學抱負的神情,依然鮮活地縈迴腦際,有如沙里仙溪永不歇息的水響。
離去一年 玉山之子形象永存
霍斯陸曼‧伐伐著有《玉山的生命精靈:布農族口傳神話故事》(1997)、《那年我們祭拜祖靈》(1997)、《中央山脈的守護者:布農族》(1997)、《生之祭》(1999)、《黥面:布農族玉山精靈小說》(2001)、《玉山魂》(2006)。《玉山魂》是一部書寫布農族部落生命史的長篇小說,獲得國家文藝基金會獎勵出版,並榮獲2007年台灣文學長篇小說金典獎。詩人李魁賢認為:「伐伐的代表作品《玉山魂》是台灣第一部以原住民語言書寫的作品,充分呈現出原住民的生活面,尤其是對於天地萬物的描寫,充滿了詩的質感和語彙。」藉由一名布農族少年的成長路程,深刻且生動地描寫傳統布農族原住民與山林共生的原鄉生活,再現部落生活的精神與價值。
霍斯陸曼‧伐伐自許,《玉山魂》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而構想中的第二部《怒山》、第三部《高山大河》,卻來不及完成,於2007年12月29日撒手人寰,留下《怒山》的殘稿,然而,其玉山之子的形象,以及對原住民文學的貢獻,已在文學史上留下可資紀念的遺產。(本文部分資料引用《台灣大百科》魏貽君所撰〈霍斯陸曼‧伐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