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6日,圖書館週的週末,台南市長許添財先生在他所居住社區的大廟─海尾朝皇宮為小朋友說故事。這一天是台南市立圖書館的台江一號行動圖書館到這裡巡迴服務的日子,固定造訪行動圖書館的常客,加上聞風而來聽市長說故事的大小朋友,擠滿了朝皇宮廟埕,大家沐浴在初冬的暖陽中享受一場書香的饗宴。
要募集更多行動圖書館
許市長以歐巴瑪求學參政服務社會的故事,勉勵台江子弟,要心存慈悲心,為社會服務。說完故事之後,他來到台江一號行動圖書館;正在找書、借書的讀者們紛紛跟市長寒暄、問好。旁邊矮凳子坐著一群小朋友,圍繞著台窩灣樂讀協會培訓的閱讀志工,聚精會神地讀著繪本;許市長也被吸引過來,坐下和小朋友們同享閱讀的樂趣。另一邊,市長夫人洪淑貞女士把握機會借了《記得你是誰》和《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在排隊辦手續的時候,一面和其他讀者閒聊著這兩本書對她的意義。許市長夫婦都是喜愛閱讀的人,經常和市府員工分享讀書心得;這天在百忙中來到社區的大廟口,感受到了大家對於閱讀的熱切喜愛,當場允諾再為圖書館募集台江二號、三號……更多部的行動圖書車。
高市行動圖書館 催化同仁熱情
台江一號行動圖書館緣起於本館同仁到高雄市立圖書館的標竿學習活動;大家看到高市圖漂亮的行動圖書館,油然升起羨慕之情,不時有同仁過來跟我說:「館長,我們也需要有一部這樣的車,巡迴服務讀者」;我則盤算著,上哪兒去找錢、找人來實現同仁的夢想。自高雄回來後,這件事逐漸被我淡忘。有一天,本館安南分館的負責人郭碧蓮小姐打電話來,說社區的大廟要捐一部行動圖書館給本館;原來她一直將這件事掛在心上,有機會就向人說行動圖書館的點子;正好安南分館附近的海尾朝皇宮也有這樣的想法,於是促成了這樁美事。
朝皇宮是本市安南區海尾寮的大廟。安南區面積遼闊達107平方公里(略小於台北市士林、北投2區之面積總和),200年前這裡大部分是台江內海,於19世紀幾次颱風,曾文溪挾帶土石覆蓋而成陸地,而後吸引沿海嘉義、台南縣一帶居民移入,屬於台灣內部的二度移民;居民各集為部落,號稱16寮,部落歸屬感很強;每個部落的大廟是當地的信仰中心,也是社區自治的中心。海尾寮是安南區居中的一個大聚落,這幾年來,在大廟主事者的引導下,開創出「大廟興學」的社區營造模式,在這裡成立了台南市社區大學的台江分校,逐漸發展「在地信仰」、「在地學習」、「在地發展」的地方學,發掘在地的自然生態、文化、社會資源,成為在地學習的重鎮。
30年前安南區還是一派農村景象,西半部主要是魚塭和鹽田,東半部多是甘蔗園,人口較稠密;居民以從事農、漁、鹽業為主,隨著經濟發展而有工業區設置,以及市區居民向外擴散移入本區,外來者漸多;現有人口17萬餘人,是本市人口密度最低的行政區。南市圖在本區設有安南和土城兩所分館,但是因為人口分散,對於大多數居民而言,仍然不夠方便。朝皇宮管理委員會的吳進池主委以及社大台江分校的吳茂成執行長看到了這一點,他們知道閱讀風氣的提升可以打開人民的視野,攸關社區發展的良窳,而現有圖書館服務又不足以觸及到多數社區、開拓更多閱讀人口;用行動圖書館將書送到社區的想法就這樣逐漸成形,而本館同仁也有同樣的願景,偶然的機會接觸之後,大家很快達成共識,開始了這段美好的合作關係。
不只是輸送圖書 還設據點伴讀
行動圖書館從構想到實現,歷時半年多。我們一方面請教其他地方行動圖書館的經驗(主要是高市圖),決定車型、採購、改裝;另一方面討論服務政策、設定服務地點及對象、採購館藏等;過程中,朝皇宮/社大台江分校的夥伴以及本館多位同仁費了相當多的心力,大家都體認到這件工作對於推動偏遠社區閱讀的重要性;吳進池主委經常說,捐贈行動圖書館是發揮大道公興學濟世的慈悲心(大道公就是保生大帝,是朝皇宮奉祀的主神)。去年9月6日舉行捐贈儀式,行動圖書館正式起跑;命名為台江一號,則是希望能夠結合更多善心善緣力量一起來推動,未來能夠有第二台、第三台等等的行動圖書車。社大台江分校的志工認為只是將圖書送到偏遠社區還不夠,他們排班隨著台江一號到各據點伴讀;志工們以行動來呼籲更多台江在地鄉親一起加入台江閱讀運動,讓台江處處有書讀,處處有書香。



以黑面琵鷺為吉祥物
台江一號的象徵吉祥物是黑面琵鷺,這是台江地區的代表性候鳥,我們將黑面琵鷺送書給小朋友的圖案彩繪在車體上,隨著行動圖書館穿梭社區大街小巷、在原野上奔馳。台江一號固定每個週末在8個社區服務,一個據點服務半天,一週服務4個據點,每兩週巡迴一次。這些服務據點大部分都在大廟口,也有一、兩處在活動中心或社區公園;這裡還有張君雅小妹妹式的村落廣播系統,是市區來的朋友超愛的鄉土氣息:「台江行動圖書館,下晡來到大廟埕,歡迎鄉親父老,兄弟姊妹做夥來辦借冊證,鬥陣來看冊。」
週末,沒有其他館務時,我喜歡騎車去探訪台江一號出沒的地方。晴朗的秋天午後,隨意拿一本書,坐在廟埕大樹下,享受一段優閒的閱讀時光,真是「讀書之樂樂如何」。更大的樂趣則是觀察形形色色的讀者,和他們閒聊;剛開始還會有人問:「阿借冊敢要錢?」,先是覺得好笑,繼而自覺慚愧,是我們的服務不足,讓這些阿伯阿姆不知道有圖書館可以免費借書。最溫馨的畫面是一位小六的姊姊背著襁褓中的小妹,右手牽著幼稚園的大妹,前來詢問如何辦借書證,辦完借書證,立刻借了兩本繪本書,將大妹拉到膝中,一頁一頁說給妹妹聽,背上的小妹不知何時已經安詳地入睡了。
一位小讀者獨自在角落看書,我過去坐在旁邊之後,她看得更起勁了,手指隨著閱讀的進展在書頁上移動著;感覺到我的注視,她逐漸唸出聲音來,彷彿讀給我聽,是一隻獨腳野雁的故事;我微笑著享受她的服務,知道又有一顆熱愛閱讀的種子正在萌芽。她唸得很順暢,但是沒有抑揚頓挫,我猜她不是很了解內容,只是剛剛熟練了注音符號、掌握到了解碼文字符號的竅門,就像一隻羽翼甫豐滿,努力拍打翅膀,躍躍欲試的雛鳥。等她唸完後,我和她交談,引導她認識「獨腳野雁」這幾個字的意思,這樣就夠了;她的閱讀日子還很長呢,大人們別急著灌輸她太多東西。
志工源源不絕投入服務
近年來大量增加的新移民配偶,如何讓她們融入在地社會,被視為一項挑戰,政府也投入相當多的資源來提供服務,幫助及輔導她們。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她們帶來了文化資產,也是讓我們的社會能夠更多元地去認識世界的一項機會。南市圖基於這樣的理念,希望增加東南亞語文方面的圖書期刊,一方面服務新移民配偶,另一方面讓民眾能接觸到多元的文化;限於經費,原先只在各分館提供少量的越南文與泰文的報紙、雜誌。由於安南區是本市新移民配偶集中的地區,我們特地採購了100餘冊越南文圖書放置在台江一號,深入社區,方便就近借閱。我曾經好奇地問一位翻閱越南文書籍的「小」讀者,你看得懂嗎,等她回過身來,原來是一位成人,當場很尷尬;不過我也趁機會請她給我們提供意見。
我們的館員人力單薄,沒有固定人力來營運台江一號。一開始是由5位同仁輪流開車,1位工讀生處理借還書;現在由短期就業人員專責開車。然而我們一直有源源不絕的志工來協助推展閱讀活動:社大台江分校的志工在各據點伴讀,長安國小故事媽媽在洲北社區服務據點說故事,以及台窩灣樂讀協會的閱讀志工培訓活動將台江一號列為實習據點等。美國諺語有“It takes a whole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的說法,我想用在台江一號行動圖書館的出生與成長過程,再貼切不過了─她是台江社區「同村協力」所締造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