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會飛,但他擁有一雙比誰都堅韌的翅膀。他是拍鳥達人宋宜璋,憑藉著對拍鳥不滅的熱情與喜愛,創出品味獨到的宋式鳥類油畫攝影風格。短短2年多的時間,讓他在知名的網路相片分享平台Flickr上,點閱率突破150萬人次。
當光影變成唯美的油畫
48歲的宋宜璋,過去曾創立軟體科技公司。5年前與搭檔蕭尊賢無意間接觸到豐富的鳥類生態照,立即喚起他們熱愛大自然的天性。每逢假日就直奔野外拍攝鳥類,今年3月宋宜璋更當起專職鳥類創作攝影師。他認為創作形式可以是多元的,但產生的藝術價值是相同的,好作品的首要條件必須滿足觀賞者的美學感官,對於照片的要求也是如此。
宋宜璋把鏡頭當畫筆,用噴墨設備作為油畫顏料,並以大型印表機的特殊油畫用紙取代傳統油畫紙張,創作出一幅幅精湛的鳥類油畫攝影作品。他指著未完成的作品,仔細解釋它們之間的差別。「每幅作品的紙質與反光度都不同,想要創作出好的油畫攝影作品就必須講究小細節。不但要表現出油畫本身的質感,還要選擇不會反光的紙質,讓觀賞者能專心欣賞作品,不至於被外在因素影響,而嚴謹的把關工作是製作油畫作品最基本的門檻。」
不僅如此,宋宜璋還不藏私透露油畫攝影的拍攝小秘訣,他說:就是反其道而行。「相機誕生的本質,是經由攝影者透過光學鏡頭捕捉場景的光影,將被攝物精確的呈現在我們眼前。但它太寫真了!想拍出油畫的質感,除了精確的對焦外,必須揚棄相機喜愛的拍攝條件,多嘗試相機不喜歡的光線、場景,如逆光、夜晚等,看它能拍出什麼效果。最壞不過就是一大堆雜訊而已,但好的效果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繪畫感十足的攝影作品」。因此在欣賞宋宜璋的作品時,絲毫沒有生態攝影生硬的紀錄特質,反而多了一種油畫的唯美感,令人忍不住想盯著作品細細品味。
不同於生態攝影的感動
其實,一開始宋宜璋也是由生態攝影拍起。他強調,若沒有扎實的生態攝影基礎當後盾,是很難拍出好的創作類作品。「有別於生態攝影側重人、地、時、物的真實性與提供資訊的準確客觀性,我將鳥類生態攝影加以烹調轉化為創作類的油畫攝影,並植入本體個位的人文價值觀點,讓觀者從圖像中產生玩味、雋永的共鳴,達到雅俗共賞的效果」。
宋宜璋認為鳥跟人的情感是相仿的,影像作品的劇情會跟人類的生活相呼應,帶動意象的產生,製造出許多驚喜。「好比文學家余光中跟我購買了一幅作品,影像內容是一隻白天鵝和一隻黑天鵝,黑天鵝正在喝水,但眼神卻與白天鵝交會。他幽默的表示,黑天鵝的小孩是白天鵝,似乎影射人長大後都會被社會的現實給染黑,小孩是最純真潔白的天使。」
守護天際間最美的身影
常常有人會問宋宜璋,他拍鳥的主題是什麼?「沒有主題,只要是鳥都拍,我不會刻意預想創作主題,大自然本身就是窮其一生也體驗不完的戲碼,兩手越空得到的東西就越多,帶著一定要拍到什麼的心靈去面對大自然,反而多此一舉」。
臺灣這蕞爾小島是全世界賞鳥密度第二高的國家,僅次於哥斯達黎加,但鳥種的豐富性卻不亞於哥斯達黎加。從菲律賓赤道到日本庫頁島南端是候鳥遷徙的必經路線,臺灣位居重要的遷徙地帶,加上擁有多元的氣候形態,為臺灣帶來包羅萬象的鳥類面貌,可以說是賞鳥天堂。
但宋宜璋表示,近年來,全球溫室效應日趨嚴重,鳥類的遷徙季節開始搖擺不定,連不曾見過的外來鳥種也飛進臺灣棲息,鳥類生態系統已經到達危險邊緣,人類或許只會感受到氣候的差異變化,對鳥類來說卻是生死攸關的時刻,威脅到牠們的生存與繁殖,唯有杜絕對大自然的破壞,讓地球得以喘息才是保護環境的解決之道。
未來的攝影路程,宋宜璋期盼能創作更多唯美的鳥類影像作品,他也自許能藉由攝影作品的意象找回人類真善美的本質。讓觀者在欣賞一張張優美逗趣、千姿百態的鳥類作品之餘,也能重新點燃大家愛地球的觀念,為這群展翅徜徉的飛鳥們保留存活空間,無形中人類賴以維生的地球才能永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