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有別於其它動物,存活之外有複雜的需求。文字未發明之前,靠著圖畫與生活語言,傳遞生活技藝與溝通想法。發明文字之後的最大貢獻,是世代知識與智慧的傳承與累積。人類的閱讀也因此不斷地進化,推陳出新的型態,從音讀、影像讀、圖畫讀、文書讀、甚至於透過電腦科技與網路,無遠弗界地讓閱讀的可能性,變得更為多元與多樣,跨越國界、跨越世代、造就無籓籬的閱讀天地。
婦運之路坎坷難行
以文字傳承為例,可以瞭解人類歷史的不完全,對於婦女的經驗、不論感情或技藝,都記錄得非常稀少。加上育兒撫幼照顧家老的負擔,尤其在重男輕女的文化因素下,導致世代女人的發展受到極大的限制。許多制度的制定多出自於男人之手,對女人需求的差異漠視下,婦運所行之路也就相對坎坷難行。對現代受家世條件所賜,高教育水平的優勢女性而言,其實非常不易理解,性別、階級、族群、貧富以及城鄉之間,女人處境差異為何?甚至對己身受惠的根源,其過程的曲折也相當陌生。
1990年筆者有幸參與婦運姊妹團體所組的「美西遊學團」,在史丹福的女性主義學者介紹美國婦運史後,並拜訪加州許多婦女團體,讓筆者震撼的是那前仆後繼的婦運精神,以及諸多婦運者是那麼堅定的終其一生去實踐。
婦女投票權影響甚鉅
1992受贈於彭婉如的譯作:《女性沉默與抗爭-美國婦運史話》(註一),才較深入理解美國婦運單是投票權的爭取,其中備極艱辛的故事:19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威爾遜V.S休斯」之選戰中,美國婦運領袖為婦女投票權,而組織了一萬五千位全國婦女成立婦女黨,並企圖心旺熾地要影響美國,讓婦女在政治上的自由投票權,能早日落實於制度。其中一段這樣記錄:
一位婦女黨的黨員伊娜茲‧米豪蘭,日夜巡迴加州各地,只在火車上將就休息。在舊金山一次集會中,她問威爾遜:「總統先生,婦女還要等多久才自由?」,說完這句話後倒地昏迷,因疲累過度去世。全國各地都舉辦追悼會。米豪蘭之死,也讓人們思考「婦女投票權」問題。如今我們視為當然的投票權益,撫票自問這張自由選舉之票,是歷經什麼樣的歷程?誰付出了心血?才到達我們手中呢?我們對於付出的前輩又瞭解多少呢?美國婦運史話記錄著:1920年8月26日,當第36州由田納西州24歲的參議員哈利‧伯恩斯投下贊成的一票,才得以達到決定性的成果。結束了婦運長達72年的「婦女投票權」之奮鬥,這當然也影響著全球婦女。
女書出版蔚為風氣
這種種瞭解,以及紛至沓來的女書出版,對於在台灣推動婦女覺醒的婦運者而言,是極為重要的養分。台灣從呂秀蓮等的拓荒期、李元貞等的婦女新知深耕期、到繁花盛開組織林立的今日,台灣婦女從未缺席於全球婦運之外。其中拜讀楊翠積極整理台灣的《日據時代的婦女運動》(註二),我們才能明白老祖嬤們,早在1929-1932年代也有過高達十二個婦女組織,從南到北活躍在地。論社會參與或文學研討都不遜今日。
晚近民主運動與婦運的蓬勃,女書出版更蔚為風氣。不論是個人傳記或各領域的論述,量與質都有驚人的進展。女書店與好書店的相繼成立,更推動了台灣北與南的社群對女書的注意與閱讀。教育部的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民間委員的積極參與,讓性別平等成為校園內的通識教育。當然這背後的憑藉,是兩性教育平等法等法案之力量催化,更重要的是婦運領袖的集體合作。
民間婦權會的運作
一群婦運姊妹在痛失彭婉如之後,集體哀慟的能量轉化成為國家建制的企圖。在三十五個全國婦女團體集體要求下,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成立、婦權基金會的設置,都是如今性別主流化的基磐。關心女性處境的學者,例如女學會的學者專家積極調查、研究、探討,並紛紛著書立說,齊一的腳步迅速地於1995年編輯出《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註三),1997年積極再接再力地編輯出《女性 國家 照顧工作》(註四)。甚至於總統大選活躍於參與政策的研議,為民主進步的國政提創見,並為陳水扁總統所接納,為性別主流化扎實立下推動的機制。
「四分之一」的性別比例,變成執政黨的民主進步主流價值,甚至於提升為「任一性別不得低於三分之一」的行政原則。中央政府行政院在這七年之中,523個攸關國家政策決策的委員會,能依任期而逐年改善,並提高聘任民間委員的比例,台灣這個國家的質變,可說正寧靜地在進行中。婦權會的民間委員不但協助行政院推動性別主流化,也藉由婦權基金會與各地600個婦團的平台會議,促進了縣市婦權會的運作,影響當地婦團領袖在地參與的地位。這其中很重要的是相關性別論述的閱讀。行政部門的公務同仁,能積極與委員共同探討性別主流化的推動,這種合作無間是最令人感動與安慰的事。
台灣要成為樂活國家
一個國家的進步,知識即是重要的力量。北歐國家的性別教育起步早,落實深入制度,且不斷地修正調整。婦權會委員劉毓秀等人除了不斷在學院研討外,也每年定期自費專訪北歐,並影響學生去北歐深造。如著作《台灣女生 瑞典樂活》(註五)的楊佳羚就是深受《可以真實感受的愛》(註六)的感動,而立志到瑞典留學,攻讀博士還兼顧母職,養育小孩並體驗瑞典對女人當媽媽的支持政策究竟為何?閱讀這本兼具學術、生活、政策探討的書,讓我們對台灣要成為樂活國家的方向,更為明確。在婦權會歷屆委員的努力下,原來的陳總統政見,已經漸漸形成台灣的普及照顧政策。
由北歐模式演化成台灣模式,擁有眾人無數的討論與閱讀,思索與嘗試。這其中更因舉國的非營利組織的跨界合作,大家無私地將長年推動的經驗,提供出來並參與研議,在公私部門跨界的共識中,彙整出即將逐縣市共同落實的福利。
各地推廣媽媽讀書會
做為一位平凡的基層女性,深受失學與不同社會階級的鍛鍊。有幸能在小康家庭穩定時,重返社會參與,以回饋自身幸運所擁有的棉薄之力。回顧參與婦運二十六年,從「婦女新知雜誌社」的啟蒙,長期受婦運姊妹的影響,以及社會參與伙伴的支持,早期以《女性新心理學》(註七)出發,擔任起「袋鼠媽媽讀書會」的主持人,進而到全國各地推廣媽媽讀書會。
身跨婦女成長的基層參與,以及國家政策研議之列。值此婦女專屬的月份,有一份特別的心情是:閱讀不但是通往自己的路,也是國家集體向上提升的動力。我們每個個人、家庭、公司機關、甚至於舉國都要有買書預算,支持有知識與智慧者多寫書;讓閱讀成為生活中的習慣。不斷深入探索理想的閱讀更是重要,能夠跨界的閱讀,有著迷人的樂趣待我們探索。這二十六年因參與而見證閱讀何其重要!何其快樂!何其幸福!
(註一)《女性沉默與抗爭─美國婦運史話》揚陞出版
(註二)《日據時代的婦女運動》時報出版
(註三)《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時報出版
(註四)《女性 國家 照顧工作》女書出版
(註五)《台灣女生 瑞典樂活》女書出版
(註六)《可以真實感受的愛》女書出版
(註七)《女性新心理學》婦女新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