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史社團巡禮-善用自然 頑石也點頭

文:黃雅青

彩繪石頭魚是獨一無二的手繪作品。(何碧攝)  發展地方產業特色,有的標榜當地美食,也有以文史資料為主,更特別的是位於台灣東北部的宜蘭地區中,頭城鎮龜山島社區發展協會的七十二角風箏、蘇澳鎮港邊社區發展協會的彩繪石頭魚,皆是利用當地的大自然條件,前者是利用東北季風時節,發展出風箏產業,後者是撿拾海邊的現成石頭,再配合社區媽媽細膩的巧手,彩繪出獨特的石頭魚磁鐵。

龜山島 守護蘭陽平原

  龜山島位於蘭陽平原東邊的海面上,是宜蘭縣民共同信仰的圖騰,外貌像極了一隻烏龜。在宜蘭縣內任何角落朝海的方向眺望,皆可看見它矗立於太平洋上,返鄉的遊子只要看到它,就知道家越來越近了。

  傳說中,龜山島是隻大母龜,明朝鄭成功率軍到台灣時,大母龜攻擊鄭成功,但鄭成功一箭將牠射傷,母龜在產下卵之後化成龜山島,而氣孔則是當年被射中的傷口。另一則傳說是龍王宮裡的龜將軍與公主私下戀愛,龍王不悅,將龜將軍變成島,公主則被化為蘭陽平原,永遠只能遙遠地隔海相望。

  此外,從一些俚語也可以看出龜山島與宜蘭生活的密切關係,例如「龜山若戴帽,大雨就來到」,戴帽指的是烏雲,也就是由龜山島來預測天氣;「等龜山轉頭再還」,則是說等到龜山島的頭轉方向或崩塌了,再來還債,亦即賴帳不還之意。

  宜蘭縣頭城鎮龜山島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簡英俊表示,龜山島社區的居民原住在龜山島上,由大溪漁港搭船前往,船程約需四十分鐘。居民約有六百多人,幾乎都以捕魚維生。但因政府的海防軍事安全考量,於一九七四年將龜山島的居民集體遷村到現址,取名為仁澤新村。

  「一九七八年行政區域重編,將龜山里合併在大溪里內,富有特殊歷史的龜山里竟就此消失了,」簡英俊語帶遺憾地說。

  遷村後,居民仍繼續漁撈,但因擔心後代子孫將來不知道祖先從哪來,於是居民在一九九七年發起復里的連署,終獲內政部同意,在二○○一年七月一日恢復為龜山里,重新正名。

  簡英俊指出,龜山島由軍方接管後,居民完全不能回到島上,龜山島也就披上一層神秘面紗,直到一九九四年游錫在縣長任內舉辦「龜來吧!龜山」尋根活動,軍方在二○○○年八月一日將龜山島部分開放觀光,居民才有機會回到從前生活的地方。

  居民為感念先人篳路藍縷開墾龜山島的艱辛,並延續龜山島特殊歷史背景,及保存早期文物、傳承特殊童玩,協會積極爭取設立龜山島漁村文化館,於今年元旦正式開館。

七十二角風箏 特色產業

  此外,居民有感於集體遷村後,因出海作業人口減少,失業率增加,為協助失業的居民二度就業,於是向勞委會申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補助,進而發展出七十二角風箏產業。

  簡英俊表示,七十二角風爭是龜山島風強、無遮擋的海島地貌下特有的娛樂文化,因為早期龜山島交通不便,島上幾乎沒有娛樂場所,孩童更是缺乏遊戲空間,因此居民發展出具有當地特色的童玩,例如寸子和七十二角風箏。

  由於島上山區遍佈竹子,所以早期居民的食、衣、住、行、育、樂多取自島上的自然資源,生活用品皆以竹器為主,也造就了竹編技術文化。七十二角風箏也是取自竹子,每年九、十月東北季風來臨時,孩童就到山上砍竹子,然後用柴刀剖成較細薄的竹片,再用細線綁成九個八角的小風箏,順著圓形綁在一起,就成了七十二角風箏。又因七十二角風箏較大型,所以每一個七十二角風箏皆需要多人合力,才能順利製作與施放。

  更特別的是,居民還會在七十二角風箏上裝置一個由玻璃小心削成的藤質薄片,稱為「響弓」。當「響弓」掛上風箏,放上天空,就會發出響亮的聲音。島上孩子會分成好幾組,一起比賽放風箏,看誰的風箏放得又高又響,有時還會比賽看誰製作的比較漂亮。 

  但這項童玩在移居台灣後已漸消失中,為了推廣此傳統技藝,協會特別邀請風箏藝術家黃景楨與居民合力開發新產品—輕巧風箏,因迎風面積小且輕盈,只要有微風就可放飛,十分適合在地窄人稠的台北。而且更設計出六種與龜山島相關題材的風箏圖案,包括海豚、鯨魚、硫磺怪方蟹、飛魚、龜山島百步蛇與烏龜,構圖逗趣、色彩鮮艷,十分討人喜愛。

彩繪石頭魚 獨一無二飾品

  位於蘇澳鎮港邊社區的無尾港,原本是一個以牽罟、捕魚為主的小漁村,歷經八年反對火電廠設立的環保運動後,政府將此地劃設為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其實在很早以前,當地居民到海邊牽罟、捕魚,都會搬取澳仔角的黑色大石板回來蓋房子、住石頭厝。其中,頁岩可說是當地特產的石頭,也是早期先人搭建石頭厝的主要材料,現在保存完整的石頭厝已不多見。

  現代人循著先人腳步來到海邊,思索一顆顆飽經歲月與浪潮洗鍊的海邊石頭該如何善加利用,又能發揮什麼樣的創意?在勞委會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輔導下,港邊社區居民發揮巧思,將這些從海邊拾來的石頭,以細膩的手工彩繪出一隻隻色彩豐富、模樣俏皮的石頭魚,從身體、尾巴、魚鰭到眼睛,每一個都有獨特的個性,黏上磁鐵後,就變成實用又令人驚艷的留言磁貼,可吸附在冰箱或白板上。

  若仔細看這些石頭魚後面,會有一個手寫的數字,表示是創作者所畫的第幾條魚,可說是每一顆都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作品。石頭魚上的每一個線條、每一種色彩,都蘊含深深的祝福與願望,代表居民為營造美麗的生態社區而努力,也祈禱每一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獨特的美麗人生。

  除了石頭魚,還有手工彩繪石頭項鍊,配合社區媽媽細緻的畫工,讓各種台灣可見的鳥兒們栩栩如生地呈現,也與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的鳥類資源相結合,提醒大家應珍惜生態保育。居民以利用在地自然資源搭配彩繪方式,營造社區特色紀念品,但因畫工費時,目前手工彩繪石頭項鍊僅限量發行。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