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印象海洋—海洋生態攝影巡迴展

文:蕭美足、林君寧 照片提供:林清哲、楊志仁
「印象海洋——海洋生態攝影巡迴展」希冀藉由一張張豐富且多樣的優質水下影像作品,提醒人們珍惜美麗且得來不易的海洋環境與資源。
 

黑翼簑海蛞蝓的粉紅色消化腺,加上具防禦功能的白色刺囊與扇狀水螅,形成絕妙構圖。  原來海洋下的世界是如此迷人!
 

  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以下簡稱海生館)規劃的「印象海洋—海洋生態攝影巡迴展」以跨域合作的模式於南北各地巡迴,即日起於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展出。展覽以海生館豐富且多樣的優質水下攝影作品,以及出版圖鑑所收錄的海洋生態影像為基礎,共分為「可愛小丑魚」、「珊瑚的線條」、「生存之道」、「驚艷海洋」、「哭泣的海洋」等主題展區與海生館影像區。張張影像都代表了海生館在海洋生態保育的軌跡、海洋教育發展的歷程及保護美麗海洋生態的觀念,另外並設專區介紹臺灣墾丁、綠島、蘭嶼等周邊海域的優質潛點,搭配水下攝影器材與潛水裝備的展示,藉以作為安全潛水的宣導,展出內容豐富多元,能讓民眾認識多樣貌的海生館。
 

黑翼簑海蛞蝓 如通心麵般的粉紅卵團

藍鰭剃刀魚通常會模擬成斷裂的海草隨波逐流。  每一張影像的背後都有著屬於它的故事。
 

  黑翼簑海蛞蝓(Protaeolidiella atra)這張照片是2009 年4 月29 日,於海生館卸船坡道約水下3米處深度所拍攝。圖片裡的遠景襯著藍色的海水,而那猶如分叉枝幹般所構成的影像元素,可不是樹木,牠是水螅,與水母都屬於刺絲胞動物門。圖片正中央有2 隻頭部向著左邊的海蛞蝓,身體上具有一條條向外長出如羽毛的露鰓,而每條露鰓外緣,透明到可見著包覆其內的粉紅色消化腺。此圖還有一個隱藏版鑑定生物物種的線索,是否有找到呢?海蛞蝓為雌雄同體、異體受精,有些會和很多同伴交配,交配後的海蛞蝓大多在夜間產卵,卵團大致呈逆時針方向螺旋排列。卵團有黏性可黏附在石壁、藻類、或其他基質上。所以亮點就是影像右邊這些黏附在羽扇狀水螅上,粉紅色捲曲猶如通心麵般的卵團。
 

巨大的紅扇珊瑚具有樹枝狀的分枝,故有海樹之稱,為潛水客拍照的熱點。  在拍攝此照片同年暑假來了一個颱風,名叫「莫拉克」,相信大家印象都非常深刻,小林村遭受土石流淹埋,臺灣南部受傷慘重!颱風過後,攝影者再次做水下調查時發現整個羽狀水螅被浪打的所剩不多。回程時他得在載浮載沉的大浪中攀住礁岩,使盡洪荒之力才得以游回陸地。攝影者的形容是這樣說的:我在浪裡猶如是家庭主婦手上,那根要被刨絲的紅蘿蔔,銳利的礁岩地形幾乎把防寒衣撕裂得體無完膚。
 

安波岩蝦 擬態、偽裝的生存智慧

  隨者科技發展與時俱進,數位化普及之後,許多潛水攝影相關設備更加多樣化與便利,也使得水下拍照活動更為活絡。水下拍攝全然不同於陸地環境,臺灣海域的珊瑚礁生態系,有各式樣貌繽紛的珊瑚,而居住在此的海洋生物藉著不同的機制躲避天敵、尋找安身之處及覓食,因而發展出擬態、偽裝的生存智慧。就拿安波岩蝦(Periclimenes amboinensis)的影像為例,它記錄了海洋生物呈現絢麗的色彩與堅毅的存活意志。
 

巴氏豆丁海馬體色隨棲息環境而改變,讓牠在柳珊瑚( 海扇) 中,很難被發現。  這張照片大約在水下10 幾米所拍攝,在黑白相間的海百合(海洋齒)羽狀腕足的層層包圍下,最常見到安波岩蝦躲藏其中,牠的體色會隨著宿主的顏色而變化,使得個體看起來與環境融為一體,可說是天衣無縫。海百合綱動物與其他棘皮動物(例如海星)最大的不同是牠們的口是朝上的。海百合利用羽毛狀的腕及「羽枝」捕捉海水中的有機顆粒及浮游生物,再由腕中央的步帶溝將食物顆粒送至口中。腕及羽枝除攝食功能外亦可游動,比較特別的是棘皮動物的腕足具有再生能力(如陽隧足),而海百合的腕及羽枝也很容易斷裂。
 

  看過黑翼簑海蛞蝓與安波岩蝦鏡頭下的海洋印象,心動了嗎?引用余光中老師的詩句與讀者們分享:浪花的玻璃門一推就開了,向陸地請個假,下來吧,來海底!
 

海鞘外型呈現囊狀或壺狀,出入水口間有一白色環,可透過過濾水中的有機顆粒和小生物來獲得食物。======================

印象海洋—海洋生態攝影巡迴展

時間:2017年12月26日(二)~ 2018年3月5日(一)

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總館二樓

----------------------

專題講座

講師:張至維

時間︰2018年1月20日(六)下午2~4點

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總館二樓

   國際會議廳


安波岩蝦天衣無縫的偽裝術,保護著牠在棲息的海百合(海洋齒)中,難以被發現。《講師簡介》

張至維,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博士,專長為魚類學、漁業生物學及耳石學。曾擔任中華民國魚類學會常務理事及中華民國溪流環境協會秘書長。現職為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展示組副研究員,長期參與常設與特別展示規劃督導、生物多樣性標本典藏及科教出版等業務;同時也是國立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副教授,擔任魚類生物多樣性、魚類定齡學及實驗、深海生物特論、河口生態特論等授課。

======================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