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教廣角鏡─走讀台灣輔助教材 開啟學子新視野

文:編輯部 照片提供:編輯部

  由教育部指導、國家文化總會總策劃,結合縣市政府與當地文史團體合作的「走讀台灣」旗艦計畫,這項計畫即是為建構台灣文化DNA的基底而努力,繼出版《台北縣鄉土DNA》等五縣市書籍之後,最近又完成嘉義縣、高雄市、宜蘭縣、花蓮縣及金門縣等五縣市教材,並在10月21日於國家文化總會舉行新書發表會。

  發表會當天,包括教育部主任秘書潘文忠、嘉義縣文化處長鍾永豐、宜蘭縣文化局長呂春山、金門縣教育局督學陳清纓、仰山文教基金會秘書長林奠鴻等多人都到場見證,他們都對編寫團隊的努力都表示肯定,發表會也邀請宜蘭縣三星鄉員山社區耆老表演「奎阿禮歌」,場面相當熱烈。

深化學生對地方的感情認同

陳郁秀希望透過「走讀台灣」旗艦計畫,深化學子的在地認同感。  國家文化總會秘書長陳郁秀指出,透過這項計畫,藉由種籽培訓、局部推廣、全面宣導等步驟,整合國教、社教體系與民間社區文化及教育團體,建構社區教育學習體系策略聯盟,推動藝術人文教育與活動,並藉由資訊匯集平台、小學社區教育師資培育與教材教案編寫、小學鄉土社區教學活動等方式,將可深化民眾與青少年學生對在地的認識與了解,從情感認同中建立主體價值,也期許各個縣市團隊通力合作,從點擴散到面,成為國家發展的最佳動力。

  教育部主任秘書潘文忠也指出,教育部積極推動走讀台灣的相關計畫,以期藉由各種管道,推廣全國319個鄉鎮的歷史文化,走讀台灣計畫是希望結合鄉土教育及社會、地 理、歷史、文學、母語、藝術和休閒等知識,深化國人對台灣文化的認識,進而凝聚對台灣的認同,其中提供給國小學生的教材,要由對家附近的了解到全台灣;而國中學生就可再學到全世界相關的知識,老師的教學可以全方面地涵蓋,讓學生從熟悉當地所處的環境中,更能熱愛社區及當地文化。

針對不同年級編寫

  「走讀台灣」的教材編寫,以研究台灣整體與在地鄉土兩個面向的核心藝術文化為內容,分別針對國小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及國中學生不同程度,進行不同層次的構思與撰寫,編訂概括性通則,邀請專家學者共同籌組教材研發團隊,鼓勵國民中小學校教師與地方文史工作者,用在地的觀點去挖掘、書寫身邊的人事物。陳郁秀強調,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工作,除了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與學習能力之外,主體認同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這是一個自我肯定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讓下一代在接觸國際社會、發展國際視野時,不會有所怯步或無所適從。

奎阿禮歌 重現伐木記憶

  記者會並邀請宜蘭縣三星鄉員山社區耆老表演「奎阿禮歌」,這些來自宜蘭縣三星鄉員山村的耆老,年齡從66歲至91歲不等,現年91歲的劉添才,從15歲起就開始參與太平山的伐木工作,擔任過林場內的各種相關工作,也是鄉親口中的「國寶」。

  「奎阿禮歌」是伐木過程中,為了使這樣的搬運工作順利,工人間發展出發號施令的特殊語調,由帶頭者以日文或台語吆喝,形同帶動發號施令的出力歌調,因為移動巨大的木頭需要一組6~8人組成的工人,由於山上坡度崎嶇,在這樣的環境下控制木頭移動的方向需要工人間高度的默契配合,而工人本身也需要矯捷的身手,判斷木頭滾動的狀況。

  「奎阿禮歌」的歌詞內容可以隨意變更,有時是提示下一個動作,有時是鼓勵大家繼續出力,將大家的心力凝聚在搬運工作上。記者會中九位老人家從山中全副武裝出發,演唱一段「奎阿禮歌」,表演過程十分逼真,大夥不時用毛巾拭汗,劉添才還拿起腰間的高粱酒來喝,彷彿我們也走入太平山的寒冷氣候中與他們一起奮力工作,從他們的演出與歌聲中,我們感受到當時伐木的辛苦記憶,也得以見識這項值得保存的文化,讓對台灣鄉土的記憶由表演、書籍繼續傳唱下去。

  國家文化總會迄今已陸續完成台北縣、桃園縣、高雄縣、雲林縣、屏東縣、宜蘭縣、花蓮縣、嘉義縣、高雄市和金門縣鄉土DNA,並委由「玉山社」編印製作,所出版的書籍(每縣市一套兩冊),內容豐富,圖片精美,除分贈各縣市文化中心圖書館,也提供該縣市國中小學做為鄉土教材參考。

宜蘭縣三星鄉員山社區耆老現場表演「奎阿禮歌」。「走讀台灣」是邀請專家學者共同籌組教材研發團隊,用在地的觀點去挖掘、書寫身邊的人事物。已經91歲的劉添才,依舊硬朗風趣。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