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活出意義來-我看「生死一瞬間」的感想

文:謝鈴雪(臺中縣成功國中教師)

  看完「生死一瞬間」(The Last Best Year)之後,腦中浮起愛因斯坦對於生命的一段詮釋:「我們人類在這個地球上的處境,似乎有點不可思議。我們之中每一個人都只是來此做短暫的旅客,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要來這裡,但儘管如此,至少有一點是我們深信不疑的-那就是我們人類是為了別人的緣故才活在這個地球上,特別是那些給我們微笑與幸福使我們感到快樂的人。此外,也為那些無數不認識而只是透過對彼此命運的同情而產生一體之感的同類活著。」愛因斯坦是個傑出的科學家,不過,從上面的這一段敘述看來,他對生命哲學的體會,絲毫不遜於他科學上的成就。

  在這部感人的影片中,我們可以體會導演所要表達的意旨:生命的有限,讓它更能鐫刻其深刻的涵義;也惟其有限,叫人更知道付出與珍惜。女主角珍莫芮在得知自己僅剩六至八個月的壽命時,在心理諮商師溫蒂的引導下,才真正地活出了自己生命的意義。從原片名:"The Last Best Year"我們可以了解導演的用心。珍莫芮在光鮮美麗的外表背後、在幹練精明的強人形象之後,隱藏著一個空虛孤獨的靈魂;平日生活的熙攘熱鬧不會讓她察覺到自己實質上的孤單,但是,在面臨人生最大的苦難-死亡之際,她愕然發覺可以陪伴她走完生命終程的親友,幾乎是一個也沒有!即便是聽她抒發鬱悶心情的對象,也是寥寥無幾。幸好卡索大夫了解她的情況,為她找來了一位出色的諮商師溫蒂-往後成為她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同時,在這段溫馨的諮商過程中,溫蒂也由此而解開了心結,順利地開釋了自己童年時期「未竟事務」的遺憾。也可以說,她們兩位都在願意付出及與人分享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原來也有愛人的能力。在片尾大家為了讓垂死的珍能與他們共度她最喜歡的最後一個聖誕節,善意地提前營造了一個充滿溫馨歡笑的聖誕節,真心相待的朋友環繞身旁,連遠在家鄉小鎮的阿姨也來了;在完成了一連串生命中的遺憾與期待之後-包括回到暌違二十多年的家鄉尋訪唯一的親人(她的阿姨),與姨媽一起烤餅乾一起回溯以往,滿足了多年來的牽掛。另外,回到父母墳前祭拜以及再睡一次昔日的舊床,也帶給她「未完成的工作終於完成了」的喜悅!第二件懸念的事是走訪修道院,去圓一場年輕時未妥善處理的夢(未婚生子,孩子由修道院交人認養)。幸運的是因著收養家庭的明理以及優質的教導,她優秀的兒子亞瑟蘇利文終能與親生母親通信,並且在最後垂立於母親墓碑前,透過亦師亦友的溫蒂的敘述,了解母親生命中的點點滴滴;在此同時,她與助手艾美情誼的增進,也是她自己心路歷程轉化之後的一個無形的收穫。即便是曾經親密後來卻棄她而去的朋友(律師傑利),她曾一度氣憤怨懟,但在臨終之際,這些都已沉澱,剩下的就只是滿足與感激而已。凡此種種,都讓她回到生命中最原始的純淨,以致於在臨終之際,她得以和溫蒂展開以下這段動人的對話:

  珍:「妳使我了解我能愛人……知道還有我可做的事,真好!」
  溫蒂:「妳使我們的生命充滿喜悅和圓滿……妳給很多人帶來愛和歡樂,帶著這份愛心安心地去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諮商師溫蒂。她在幫助珍莫芮的過程中,也完成了自己多年來念茲在茲的「未竟事務」。這份「未完成的工作」使得她多年來不敢面對親友的死亡,不能接受熟人的分離。這種「害怕失去」的心理,使得她多年來不敢受理瀕死當事人的個案。在她終於答應受理珍莫芮的個案之後,她多次陷入徬徨失措之中,尤其是當她與委託她來輔導珍莫芮的卡索大夫意見相衝突的時候;溫蒂堅持病人去完成內心懸而未決的事務,而事實證明讓垂死的人無憾而終的確是件重要的事。溫蒂的父親在她五歲時中風癱瘓,其時溫蒂所能做的,就只有抱著洋娃娃在父親的病房外面哼唱著歌曲給他聽。一直到父親臨終,溫蒂的母親都沒讓她見父親的面;抱憾的溫蒂與母親有這樣的一段對話:

  溫蒂:「爸生病後,妳為何不讓我看他?」
  母親:「他中風後,臉孔扭曲得難看,我都不忍心看到他……已經不是他了!」
  溫蒂:「……也許他想跟我說再見!」
  母親:「妳在怪我嗎?難道我的顧慮錯了嗎?」

  溫蒂經由與母親誤會冰釋的擁抱、在醫院中恍惚重現的幼時經驗以及輔導珍莫芮的過程中超越了瓶頸,最終成為一位更具諮商員特質的人-心理健康且充滿活力。喜歡穿紅衣服的溫蒂一向充滿著自信,這種特質也透過對彼此的熟稔,逐漸地影響著珍莫芮。我們從她原先對愛穿紅衣服的人的評價-有活力的人才穿紅色;一直到她回到家鄉小店中的選購紅衣裳可見一斑。

  除此之外,本片對於夢境的分析以及臨終的關懷、安寧照顧等,亦著墨甚多,尤其是一直困擾著女主角的一再重複的夢境,終因溫蒂的引導而得到了適當的解釋與宣洩。生活中的諸多壓力和懸而未決的事務,常會壓縮進入我們的潛意識,造成我們的不快樂並且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本片中溫蒂以近似催眠的手法,引領病人自己察覺夢境壓縮前的象徵意象,並且利用觀想病菌的方式去直接面對心中的毒瘤,讓病人得以搥打有形物(枕頭)的方式,去宣洩心中的怒火。凡此種種,都是造成病人得以平靜下來,且享有滿足的臨終品質的最大原因。尼采有句名言:「參透為何,迎接任何。」我想在有生之年能擁抱每一分鐘的生命,「活出意義來」應是本片予人最大的啟示。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