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讀後感

文:熊智銳(中華長青社區大學籌備會主任委員)

著 者: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
譯 者:白裕承
出版者:大塊文化
出版年:民國八十七年初版

壹、緒言

  在「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前夕讀完這本書,當時頗多感觸;當天深夜發生大地震,而今在餘震不斷中來寫這篇讀後感,心中委實感觸良多…人生到底是什麼?生命怎麼會如此?冥冥中的主宰何以這樣?……

貳、本書簡介

一、著者
  米奇‧艾爾邦,美國名體育記者,電視節目主持人,體育專欄作家,同時為幾家報刊撰稿的熱門人物。他原本讀社會學,是墨瑞‧史瓦茲教授的得意門生,每個星期二都和老師單獨晤面,無形中成了老師心目中的希望。但畢業後卻走上體育記者的不歸路,整天追逐大牌體育明星打轉;十六年後一個偶然機會,當墨瑞教授只剩下生命中的最後幾個月時,他又回到老師身邊,上了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他管這堂課叫「生命的意義」;課堂上的學生只有他一人,本書即是他的隨堂筆記,也是他正式畢業論文之外另一本畢業論文。

二、書中主角:
  墨瑞‧史瓦茲教授,麻薩諸塞州瓦森市的布蘭迪斯大學社會學家,身材矮小,性格開朗,除認真工作外,每周三晚上都會參加「自由舞蹈」的教堂節目,隨著音樂獨自跳舞。六十歲開始有哮喘病,七十歲得了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是一種無情的神經系統重病。病篤的時候,他還堅持要上最後一節課,不肯放棄他教了二十年的社會學。之後,他就回到家裡,利用僅餘的十四個星期二,為米奇訴說他對人生和生命的一些看法。

三、主要內容簡介:
  本書可分為兩個主要部分,一是有關本書背景的介紹,包括學校、學生、墨瑞老師、三次電視專訪節目等。

  另一為本書主要內容,即十四堂星期二的課。著者強調,這堂可叫「生命的意義」的課。沒有課本,無須評分,也沒有期終考;但整個課程卻涵蓋了很多科目,包括愛、工作、社區、家庭、年老、寬恕,以及最後的死亡。這十四堂課也都各自有個主題和精采意涵,試簡列如次。

  1. 我們讀這個世界:自己受折磨,更能對受苦的人感同身受。生命中最要緊的事,學著付出愛,以及接受愛。
  2. 自憐自艾的善用:著者覺得每次拜訪老師都如沐春風,宛如受到善良人性的洗禮。老師說,他不准自己太自憐,每天早上只流幾滴淚;並自覺很幸運,因為有充分的時間跟人說再見。
  3. 你的遺憾是什麼:老師說,今天若是我活著的最後一天,我會怎樣?我們每天忙著以自我為中心,關心事業、家庭、賺錢:不習慣退後一步,人生就是這樣嗎?
  4. 學會死亡,才能學會活著:老師說,當你了解自己就要死了,看事情就會相當不同。我比你更能懂得那扇窗的價值,因為我每天從那裡向外張望。
  5. 我們談家庭:不相愛,即如死滅。不只是互相關愛,還要讓對方知道你在關心注意著他。
  6. 感情與執著:你能全心投入,就知道什麼是痛苦,什麼是愛,什麼是悲傷。然後學著從中脫身。
  7. 擁抱衰老:七十八歲的他,施之於人時他是長者,受之於人時他是嬰兒。他說,如果你一直不想變老,你就一直會不快樂,因為你還是會變老。
  8. 金錢無法替代溫柔……。
  9. 愛:「老師說,我不擔心死後被人淡忘;愛讓你活在人間,就算你死了也活著。我想在我的墓碑上刻著:誨人不倦,至死方休。
  10. 婚姻:夫妻之間最重要的共同價值觀是,相信婚姻的重要性。
  11. 不要為文化所欺騙……。
  12. 寬恕:在你死前寬恕自己,然後寬恕別人。不要拖延。不是每個人都像我這麼幸運,有時間自我反省,寬恕自己,寬恕別人。
  13. 如何設計完美的一天……。
  14. 我們說再見……。

參、讀後感

一、形式方面:

  1. 譯筆文字流暢簡潔,不拖泥帶水,不覺得是譯作。
  2. 封面、扉頁、夾頁、附錄等,處理得體,無過亦無不及,更不會令人生厭。
  3. 版面編排生動鮮活。背景文字與正文採不同字體;段落分明;著者與老師的對話分開處理;重要段落之間配以小花朵;少數重要文句改以方體字出現:凡此種種,均使整個版面顯得清雅爽目。
  4. 行距及字體均較坊間一般出版品為大,有利年長讀者閱讀。

二、內容方面:
  本書予人很多啟發,包括著者與墨瑞教授之間的師生情誼,有關背景的諸多介紹,深入淺出的十四堂課內涵,電視專訪人員由搶新聞的態度轉變為尊重患者、服侍患者的角色等等,在在顯示出人性的善面和光潔面。在讀畢本書並目睹九二一震災後,深感人是很無辜無奈的。帶著幾分禪意地說,人來自自然,既無力與自然抗衡,便當轉過頭來與自然和諧相處。所謂「諸法皆空,自由自在」。或當作如是觀。以下試就本書內容提出幾點綜合性的讀後感。

  第一、這是一本有關生死的暢銷書,中譯本問世一年即銷售廿三刷,盛況可知。近年來所謂生死學的書很流行,也都很暢銷,這大概是世紀末人生無奈無常的反射吧。本書雖也是生死學作品之一,但它能跳脫一般生死書的刻板窠臼;讀起來不覺得是在讀一本冷酷的說教書,反而像是在讀一本小說:不是一般言情小說,而是一本有靈性的生活情趣小說。

  第二、著者筆觸很細膩,擅長從細微處著墨,點出主角墨瑞教授的真面貌、真性格及人生理念。「……在自助餐廳用餐,我很高興,墨瑞比我還邋遢。他老是顧著講話不顧著嚼,滿嘴食物還哈哈大笑。他可以一邊吃著雞蛋沙拉,一邊大談某個學派思想,蛋黃碎屑噴得到處都是。」「……他為何可以這麼樂天知命?我看著他掙扎著使用叉子,想要叉起一片番茄,還失敗了兩次,看了實在令人不忍,但我無法否認,坐在他身邊讓人有種接近神奇的平靜感。」細緻,旁敲側擊,畫龍點睛,是很高明的筆法。

  第三、師生有真感情,著者善解人意,老師更風趣逗人。著者第三次造訪老師時,發現老師家裡有「麵包與馬戲」這家超市的袋子,於是就刻意到這家店去買了一些外帶熟食給老師帶去。著者發現老師愈來愈喜歡與人親近,於是便動手替他做些小事,或用身體觸碰觸碰他,或用衛生紙替他輕輕擤鼻涕。後來他發現每次帶給老師的食物堆滿冰箱,因為老師根本無福享受;但他每次都還照買照帶,而且照樣將裝滿食物的袋子在老師面前晃晃,引老師高興。在復健師的教導下,著者學著讓老師側臥,頭墊著枕頭,嘴巴張開,用力拍打他的背,以便將肺裡的毒素拍打出來。墨瑞老師卻還有氣無力地調侃打趣說:「我……一直知道……你老是……想打我……」師生情誼和墨瑞教授的風趣性格,躍然紙上。

  第四、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第二天,電視報導死亡二千餘人,受傷及失蹤近萬人,除了讓人怵目驚心外,也才體會出古人所說「人命微賤,朝不保夕」的真意義。豈止是朝不保夕,其實是分秒難測。死亡威脅下的黎民百姓,有何美好的夢想可言;能平平安安過日子,能過著「免於恐懼的自由」的生活,已是心滿意足了。因此當本書著者問墨瑞老師,若是有一整天時間(廿四小時)讓他健健康康地生活著,他會做些什麼。老師的答覆是:早上起床做做運動,吃頓美好的早餐,出去游個泳,然後分批請一些朋友來吃頓愜意的午餐。然後出去散散步,看看大自然美景。傍晚跟大家一起上館子,然後是整晚勁舞狂歡。然後回家側頭睡個好覺。著者覺得有些失望,以為老師一定會說出一番大願望,包括跟總統共進午餐之類。但卻不是,而止是如此稀鬆平常的生活而已。這其實就是本書給讀者的最大啟示,所謂平安即是福。但很多人卻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必待遭逢災難時才覺悟。

三、微疵
  本書有兩點小疵,一是標點符號欠精準,特別是未能適時適地用「分號(;)」和「冒號(:)」,使語氣語意更加完整,更加清晰。

  此外,本書校對非常仔細,錯別字或脫漏字極少,這是一般出版品極難做到的。但仍有一兩個誤寫或誤植的字,如九十六頁及一二一頁第九行的「內咎」應作「內疚」;一二一頁十一行的「收獲」應作「收穫」;一六五頁第一行的「捏縐」應做「捏皺」。此屬小疵,實無關緊要。

肆、結語

  書中提到基督教{聖經}裡的「約伯記」,約伯是個好人,但上帝讓他受盡難。墨瑞老師對此的評語是:「我覺得,上帝做得過火了。」

  本書的正面意義是,予人許多立身行事的啟示和激勵;但讀完之後,仍不免令人掩卷唏噓,感慨「天威難違」。特別是在目睹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的慘況後,那句「上帝做得過火了」的怨嘆,頗覺深獲我心。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