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探古知今日文舊籍介紹 重現臺灣草帽摩登時代

文:許瓊丰 照片提供: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大甲藺草盛開時在莖頂開出淡褐色毬果狀花叢,刈割下來的莖桿乾燥後,纖維強韌不易變色,在婦女一雙雙巧手編織下完成的草帽,引領了當時代臺灣社會流行,並成為重要國際商品。


臺灣帽子生產的相關統計書《臺灣帽子要覽》(第5 號)。  翻開1945 年前的老照片,我們看到當時臺灣仕紳、淑女的穿著樣式豐富多樣,但無論是傳統臺灣服裝、和式、西式、中西式合併的服裝,人們經常搭配各式帽子,例如「臺灣議會之父」林獻堂、「臺灣第一位鋼琴女教授」高慈美等知識分子,展現出一種文青典雅的時尚感。帽子的材質種類多,其中大甲藺草編織的草帽也位居其列,除了作為裝飾外,就是一般民眾也戴草帽作為裝飾或工作上的應用。


大甲藺草帽胚。(張仲堅提供)  以大甲藺草編織草蓆,相傳早在清雍正時代就已開始;日本殖民統治臺灣後,1897 年臺灣總督府大甲辦務署署長淺井元齡委託苑裡婦人洪鴦試編草帽成功。大甲藺草編織的草帽具吸濕力強及除臭特色,獨特的藺草香味,讓人感到非常清涼舒適,很適合炎熱夏天,加上當時日本明治維新,推動西化與西式服裝,當地冬天寒冷夏天炎熱,草帽正能迎合夏季市場需求,銷售範圍不僅止於臺灣,更以銷往日本、中國大陸為主,自此成為臺灣西部沿海婦女的重要副業。


  彼時在臺灣編織帽子的原料多樣。1940年臺灣總督府告示的帽子原料包括藺、麻、林投、紙、絹絲等14 種,冠上原料名稱後分別稱為,草帽、林投帽、紙帽等,這些統稱為臺灣帽子。此次展覽以大甲藺草帽為主,故展覽名稱以臺灣草帽為題。
 

帽子帶動高額副業收入 統計套書詳實記錄

1939 年神戶臺灣帽子商業組合創立總會成立。(張仲堅提供)

  臺灣帽子發展至1928 年總產額約近870萬日圓;1931 年總生產量躍升至1,400 餘萬頂,成為僅次於糖、米、食鹽、茶等的重要輸出品;其中每位藺製品勞動者年所得,在1937 ~1943 年興盛時期,更超過耕種二甲水稻田。


  在館藏中與帽子最直接相關的舊籍,有臺灣帽子同業組合聯合會理事小池金之助撰著的《臺灣帽子の話》,由此可以了解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臺灣帽子,從原料到製作、銷售的過程。其次,是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自1934 ~1943 年出版《臺灣帽子要覽》,總計有8 冊,主要刊載臺灣帽子相關統計、帽子生產管理規則、相關業者名簿,是了解臺灣草帽輸移出(指銷售日本與日本以外國家、地區)動態最重要的一套統計書。臺灣帽子在1911 年有臺灣總督府頒布的「府令第41 號臺灣帽子檢查規則」,至1938 年時再發布「府令第29 號輸移出檢查規則」時,而有編輯此套統計書的契機。另外,館藏舊籍的《臺灣人士鑑》、《臺灣產業之現勢》、《特用作物經濟調查》、《臺灣大觀》等,都是相關的延伸參考資料。


  大甲藺草帽是臺灣的重要物產,此次展覽獲張仲堅先生提供實物展示。同時,為解答大家對臺灣草帽的疑問而設計「大哉問」,全部計有10 個題目,民眾可以從中隨機抽取扇子,在扇子的正反面分別寫有題目與解答,以這樣趣味性的小活動為大家解答相關問題。
 

3D 圖書與數位資源併存 提升能見度及利用效能

館藏大甲帽蓆相關書籍。

  在1945 年前,臺灣婦女以家庭手工業在國際上創造出令人驕傲的臺灣品牌,而中部地區擁有適合發展的環境條件,成為最重要的生產地。此次展覽的帽蓆相關舊籍雖然不多,但《臺灣帽子要覽》的冊數推測是目前臺灣與日本收藏最完整的一套統計書。


  另外,中文出版品可參考館藏周錦宏總編輯的《日治時期苑裡的藺草與帽蓆生產》,及張仲堅編著的《臺灣帽蓆》2 本圖書;再者,可進入公共圖書館數位資源入口網(http://ers.nlpi.edu.tw/idsermpl/)查詢資料庫,有助取得更多相關資料。而史料、資料與雲端科技併存,不但增進史料能見度,提升利用效能,並可與前人研究成果產生對話,可以說實現了科技為人類服務的理念。


======================

「摩登時代 1901 ~ 1945 引領時尚的臺灣草帽」展覽

----------------------

時間:2019 年5 月1 日(三)~8 月25 日(日)

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總館三樓

期刊櫃檯旁迴廊區(週一休館)

======================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