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應是一件自然而然的良好生活習慣,是所有學習的基礎,是終身學習的必備能力,然而近年來社會上卻瀰漫一股推動閱讀的風氣與力量,有文建會大力推動鄉鎮圖書館空間及營運改善計畫,筆者服務於圖書館界的同學們那段時間都忙得人仰馬翻;台北市立圖書館在曾淑賢館長的努力耕耘下,推廣閱讀成果豐碩更是有目共賭;而陳昭珍教授為文「如果圖書館像誠品書店一樣」,更充滿了對圖書館的期許;黃瑞汝老師多年來在民間推動讀書會、舉辦書香日、在監所散播書香,同樣令人感動;而在各地經常舉辦的書展、好書交換,也為閱讀帶來很多熱潮,大家無不希望我們的社會更美好。
降低閱讀年齡
其實這種現象,非僅在台灣如此,許多國家都不約而同地在大力推廣閱讀,尤其是兒童閱讀,甚至把閱(聽)讀的年齡降至新生兒,希望及早著力,藉由閱讀習慣的養成,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為日後在國際知識競爭上奠定良好基礎。
根據天下雜誌於2002年進行「全民閱讀大調查」發現:台灣人民每天讀書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多數民眾休閒時最常做的活動中,以看電視為第一選擇;2001年年底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 進行一項國際學生評量計畫,在32個國家(台灣被排除在外)中抽選26萬5千餘位15歲青少年,以測量這群中學生的閱讀、數學與科學能力,希望了解即將受完義務教育的各國學生,是否具備未來生活所需的知識與技能,並為終身學習奠定良好基礎。結果顯示芬蘭學生在測驗成績上名列前茅,尤其在閱讀能力上明顯領先,依序為紐西蘭、澳洲、愛爾蘭、南韓、英國、日本等國,身為全球強權國家的美國,閱讀成績僅勉強達平均水準。加拿大為了讓未來世代在全球競爭中贏在起跑點,選擇了閱讀;提升學生讀寫能力,是澳洲政府預算的第一優先;日本政府早在十年前就開始積極推動兒童閱讀;新加坡中小學更採用批判性思考法則,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而美國歷任總統都大力提倡閱讀,美國媒體、企業與民間組織更聯合推動各項閱讀活動。
閱讀是課業之外的調劑!
閱讀到底有何助益?有很多文章討論,也有愈來愈多的科學研究發現,通往美好未來的必經之路在閱讀。筆者現就讀於國一的孩子前幾天告訴我,她們社會科考一題有關鄭芝龍的題目,只有她答對,她說小學四年級時曾以此專題做過報告,印象深刻;另外在小六時做過「九大行星」專題報告後,迄今仍對天文深深著迷,希望以後當個天文學家,當然那期間我是從圖書館借很多書供她參考的,本以為小學生的報告是隨意抄抄寫寫,原來還是頗為用心。
她在小一暑假時,因書看太久,被我處罰一個星期不准看書,到了第二天,懇求我恢復她看書的自由,說不看書很難過,那個暑假看了三十幾本書。如今國一功課較忙,她不想補習,要將省下的時間看她喜歡的書,閱讀也成為她功課之餘自我調劑、放鬆的方式。至於就讀小學二年級的老二,最近對人究竟是如何懷孕生產深感興趣,逢假日便要求到書局參考相關書籍,平常總不忘提醒要借書回來給她看,也不時提出問題和我討論,前前後後認真的看了二十餘本相關書籍,雖有感於此方面適合小學生閱讀的資料實在有限外,更令我驚訝的是孩子追根究柢、急欲解開心中疑問之不捨精神。有朋友認為,讓她探討這個問題是否太早了些!但我總認為當孩子有疑問時,就是教育的良機,而非等我們認為她們應該知道時,才是學習的時機。越加制止,反而促使孩子從不當的資訊中獲取不良資訊。有一天她突然對我說:「我總算知道妳懷我有多辛苦了」,當下實在非常感動。我想,在閱讀中除了看到孩子在語言表達能力、思考能力與反應上,頗令人激賞外,也看到孩子在閱讀中孕育了對未來的夢想、在閱讀中滿足她的好奇心、更激起孩子的探索精神。
中小學圖書館 添購新書不積極
誰說研究是大學生、研究生的專利,從小學生的身上看到強烈的研究精神與學習動機。而偏偏中小學生可利用的資源實在太少了,就我家老二而言,近來每週大約看十本以上的書,我經常提著沉甸的書往返上下班,雖然提得很重,心情卻是飄然喜悅的。若非在圖書館服務,我恐怕沒有能力養足孩子這麼大的閱讀胃口。在此,不免要聲援李家同教授今年九月十七日於聯合報所發表「再一次為中小學圖書館請命」一文中的呼籲:請政府每年為一位中小學生編列一本書的費用,並充實圖書館的藏書。政府對大學院校圖書館的補助,動輒數百萬、數千萬,偏偏對中小學圖書館之補助卻是杯水車薪,以至圖書館館藏不足、舊書充斥,有些學校圖書館館藏不足,只有高年級才有借書的權利,中低年級只有等待羨慕的份。據估計,台灣每個月約出版4000餘種新書,出版量算是驚人,無法隨時添購新書,恐也是影響孩子們閱讀興趣與機會的致命傷。
不敢說中小學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最重要的一環,但卻是不容忽視的一環,小至個人人格的養成、閱讀習慣的培養,大至一個國民文化素質的養成、一個國家文化水準的提升,不可諱言地,中小學階段是一個重要關鍵期。加上近年來中學生的語文程度低落、知識貧乏、求學精神令人憂心,以及中學生基本能力測驗,國文作文廢考又復考之過程,也就不難想像,搶救學生之語文能力已是迫在眉睫。然而要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並非加考作文就能解決,我們無法強迫學生學習多少東西,但我們可以給孩子持續學習的動機與能力,培養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進而喜愛閱讀,應是一條長遠可行之計。
值得投入的圖書館行業
圖書館的普及和書店的發達,對於閱讀習慣的建立有推波助瀾之效,十幾年來,台灣的圖書館事業蓬勃發展許多,文化中心的成立、鄉鎮圖書館的普及,大學圖書館的迅速增加,國外大型書店的進駐,國內書店的轉型與積極擴展都帶動國內的閱讀風氣,而圖書館的經營更是縮短知識貧富差距、普及知識的重要推手。長期以來,大多數公共圖書館內部陳設不像書店活潑與多元化,新書到館速度比不上書店,早已為人所詬病,在最近文建會推動鄉鎮圖書館空間及營運改善計畫後,已見新氣象,然而真正吸引讀者、有效發揮圖書館功能,則更賴館藏圖書的充實。在圖書館服務近二十年,這是一個不受囑目、不好不壞的行業,是一個與錢絕緣的行業,卻是一個值得終身投入的志業,從孩子身上我看到圖書館行業的重要性。而身為一個圖書館從業人員,我很清楚圖書館中有很多寶藏值得孩子們探索、發掘,身為兩個孩子的媽,我更相信中小學階段是孩子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的時機,也是孩子較有時間可以大量閱讀的時機。教育改革之後,拉大了知識貧富的差距,經濟環境較佳者,可以享受獲得的資訊與接受其他教育的機會明顯優於家庭狀況較差者,當先進國家都以閱讀來打破所有先天與後天的不平等,提升國民迎接未來的能力,以及縮短知識上的落差時,圖書館更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散播書香 推廣閱讀風氣
有人說是聯考制度把孩子的胃口搞壞了,我倒想從另一頭說,如果能夠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那讀書就不是一件苦差事了。尤其今天要在電視、電玩和網路所構築的聲光世界中,將孩子與書本的距離逐漸拉近,的確不是一件易事,需要很多的努力與配合。近來,陳昭珍教授推動「台灣在地生命力」活動,更號召了一群人共同關心我們的書香社會、我們的圖書館、我們的閱讀活動,期許已點燃的閱讀風氣能持續燃燒發光、繼續擴散傳播。我們更希望政府在注重各項重大建設之餘,也不忘撥些經費充實中小學校圖書館的藏書,一人一本書實在是很少,但是寥勝於無,在目前社會上口水漫射、砲火亂轟之際,這應該是一項人人拍手叫好的德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