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圖像的震撼─震撼的圖像抓得住你!

文:編輯部

  在早期的閱讀領域中,圖像常被視為點綴的玩意,並沒有受到太多的重視,曾經插畫與照片都是書本中「補白」的工具,但影像工作者與畫家不斷的摸索與突破,圖文並茂的書籍成了主流,圖像的地位慢慢在當代傳播中扮演日趨重要的角色。以照片來說,攝影師透過生動、感人的攝影語言,不只豐富了書本的層次,也將不同的情緒傳入讀者腦中,讓讀者領略新的認知與觀點。因此,讀者也越來越有機會因為一則圖像而震攝、而感動……

觀者可以從別人的影像當中,看到不同於文字明確描述的那種不可言狀的感受。(蔡文祥作品)  現在大概沒有人會再否認影像的地位,它也是「閱讀」的一部分。

  事實上,攝影的層面已出現多樣的分工,從商業攝影、藝術攝影、紀實攝影以至常民攝影,皆有可觀之處;乃至近年來結合多媒體素材發展的錄像裝置,都讓攝影的天空益發耀眼奪目。

  以紀實攝影來說,手執鏡頭的人往往是最深入現場的目擊者,他們多數對於受苦受難的人都已形成人道主義的觀者天平,對於政客的虛虛實實、明星的搔首弄姿等等假象,也常將冷嘲暗諷帶入影像中。他們相信,攝影即是物質世界的真實還原,過度的個人風格與美化畫面有時反而折損了感情的素樸。

  也因此,優秀的紀實攝影工作者通常不囿於一國一族、某黨某派的偏頗意識形態,而常以關注人類生存狀態的人道主義來觀察、創作與評論新聞現場,他們也成為動盪時代不昧於良知的見證者。而台灣在過去二、三十年來,新聞事業大量興趣,加上時代的高度變化,讓台灣留下無數珍貴的影像資產。

  面對這些豐富的影像資產,我們應該更進一步思考,如何整合成立一個屬於台灣的攝影博物館,儘管民間已有籌備館的雛形,政府也積極進行數位典藏工作,但仍然缺乏有系統地整合,我們認為,這是國家責無旁貸的工作,也是未來無可迴避的責任。

  這只是紀實攝影的部分,其他的攝影形態也需要系統化的整理,畢竟每一張照片背後,都有無數的故事,就像每一本書一樣,需要我們去珍惜它。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