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以數位服務打破觀影體驗—高雄市電影館

文:謝欣珈 照片提供:謝欣珈

二樓的35人小放映廳 駐守在高雄市電影館前的火球人 

愛河河畔,火球人站崗,地板上影人的簽名在閃亮,牆柱上影人的頭像在發光,門口七十年的35米攝影機與放映機駐守,樓梯間滿是電影歷史文物與介紹,而二樓的個人視聽區、35人小型放映廳與三樓135人的大放映廳,更是電影存在最重要的場域。在高雄市電影裡,每一處都有電影,「我們想讓大家充分感受到,這裡是一個電影人的家。」館長楊孟穎說。

具有高雄觀點的藝術電影推廣基地

高雄市電影館外觀

 2002年,南臺灣唯一的推廣電影的高雄市電影圖書館開幕,以典藏電影相關的圖書與文物為主,也放映免費電影。但「免費」能提供的有限,往往都是發行管道最末端的DVD為主,難以拓展片源。2004年轉型策劃售票影展,與法國在臺協會、日本交流協會合作,推出以法國女演員為主的《女神殿》影展、全臺獨家的《大島渚回顧展》,掀起話題創造口碑,讓影迷自豪南部也有不遜於北部的藝術電影資源。
 

 2017年,OTT產業興起衝擊電影市場,使電影館開始第三次的轉型─放映首輪藝術電影,與OTT平臺節目做出差異;策劃「雙重經典」主題,呈現觀點,「有市場性的要求也有公共性的運作,『藝術院線』這個主軸定調之後,整體營運就以此為基礎。」
 

 不過以影視基地的角度來看,被動地作為影院推廣電影是不夠的,既然位於高雄,就要拍讓高雄人想看、讓外界看見高雄的電影!「影像高雄」用電影寫高雄歷史,如〈鹽埕區長〉、〈鬥瓶子〉;「高雄人」則由市府補助劇組來高雄取景,創造影視經濟與城市行銷,如〈女朋友‧男朋友〉、〈KANO〉。這些電影將高雄帶到臺灣各地,再回到高雄放映,在地人意識到能為高雄影視產業出一份力,且影像裡的高雄景色、高雄故事能給觀眾互動,帶來更多興趣與樂趣。

 

2020高雄電影節《天邊一朵雲》映後影人分享。前排左起:館長楊孟穎、演員李康生、導演蔡明亮、演員陸弈靜(圖/高雄市電影館提供) 位於二樓的電影文物展示

 

 

短片X數位-打破時空限制的觀影體驗

樓梯間有各種電影海報與文物

 「高雄拍」短片,則更聚焦以「短片」為特色,結合擁有全臺最大短片競賽的「高雄電影節」成為南方亮點。無需太多資金、具有強烈特色,短片還有另一個適合電影推廣的優點:用來做教育。「短片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裡精準地傳達,與觀眾溝通。像我們的『長短腳電影院』也會用短片和小朋友說故事。」
 

 如果不想侷限在電影時刻,想更自由地看電影,目前電影館有7000部館藏DVD,供二樓個人視聽區觀影。早期收藏以經典為主,後來發現臺灣各影展中有獨立發行的藝術片更應該收藏,畢竟影展過後一般民眾就很難看到這些好電影了。而短片更是近十年的收藏重點,透過高雄電影節短片競賽,將全球83個國家、4000件作品,值得運用在教育與推廣的典藏進來,並開發「VOD隨選視訊」,在電影館WIFI場域中,館藏短片隨時隨地都能在行動裝置上隨選隨看,非常方便。其實高雄市電影館面對觀影方式的快速改變,也不斷嘗試緊貼趨勢,如2015年在高雄電影節推出「雲端戲院APP」,讓影迷不用進戲院就能用手機看短片,或目前正與OTT平臺洽談讓「影像高雄」上線,拓展觀影族群。

 

經營會員與月訊,匯聚影迷

一樓商品區販賣電影周邊商品 影視推廣不只有看電影,經營會員、廣發月訊,都是聚攏影迷的方法。會員稱為「電影館之友」,不僅有購票優惠,還能免費使用個人視聽室。月訊是對觀影民眾溝通的重要媒介,「對電影館的客群來說,他們相當倚賴月訊,從節目訊息到電影論述、策展論述、影評推薦等專文,其實很多電影館的影迷會收藏月訊。」若索取不到紙本,電影館網站上也有數位呈現可供閱覽。數位化也在電影文物上,分門別類一一拍照記錄,動動手指就能一覽無遺。
 

 若在圖書館想推廣視聽服務,該怎麼做?館長楊孟穎建議從觀影空間與方式、播放內容、主要觀眾來思考。第一步先確認空間,若規模不大,規格就不用太高,能節省購片與收藏成本,但若螢幕大、人數多,DVD畫質差、收音不好,就會有害觀影。再來播放內容是否有主題性?關聯性?版權也要注意,需釐清在法律上公播版權的適用範圍,只能單人觀影?或可在三人以上群體播放?版權都不一樣。最後要朝目標群眾行銷,如何讓大家知道圖書館有這些影音內容?是否要策展?當這些問題問完之後,就能開始採買了。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