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生活美學-美,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文:李欣如

鄭明進推動美學教育不遺餘力   「美,或許不在劇院,不在音樂廳,不在畫廊;美就在我們生活中。」美學大師蔣勳提出,生活美學不一定要離開家、不一定要每天匆忙地去趕各種藝術的集會,他從食、衣、住、行四個面向歸結自身體驗的生活美學,是要給自己一個靜下來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間。而資深兒童美育專家鄭明進老師,則以推廣美育的層面提出,讓美術走進生活,也讓生活沉浸在美的氛圍裡,他要持續推動的是永不止息的希望…。

懂得生活到哪都快樂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蔣勳接下去說,「莊子談美很少以藝術舉例,反而是從大自然、從一般生活去發現美」。於是,當他到新竹科學園區的「IC之音」電台主持《美的沉思》節目時,他就將力行生活美學的經驗與心得提出來分享,讓大眾了解訓練美感的經驗其實並不難、不貴,儘管是一碗魚丸湯都有可能引發心靈深處的感動。而蔣勳在電台分享生活美學的一切,也由遠流出版社集結成《天地有大美》一書。

  蔣勳認為,「美,就是記憶生命的一部分。」生活美學就是要喚醒生活中美好的經驗,而從最基本的食、衣、住、行著手就能感受得到。他同時提醒,「忙」字一邊是心、一邊是死亡,所以在現今社會中我們都應該要練習在任何速度加快的狀態裡,都不要讓自己覺得過於忙碌,一隻腳踩油門、另一隻腳永遠要準備煞車,這樣才有停下來愛生命、欣賞生命的可能。

  「在台北生活讓人覺得很辛苦,因為很多過去的東西都在消失中」,蔣勳有感而發地說,現在要透過景物找尋過去的記憶很難。他曾經想到過去與朋友一起打球的籃球場,找尋一起運動的回憶,可是籃球場卻因都市發展計畫而被其他建築物取代了。而當空間有過的記憶被取代之後,他更加體認到,其實時間不停地在流逝,而生活週遭都有美好的事物值得關心。只要用心過生活,將心靈挪出一些空間後,「美」自然而然就會出來了。尤其是對花很多時間在工作的現代人來說,從週遭開始落實生活美學是最恰當的方式了。

多方伸展感知的觸角

敏銳的觀察自然景物,美感俯拾即是(圖為林麗琪的作品)  「吃」是人類認識美最重要的開始,蔣勳提出,「無論是品味、或是taste都是在講味覺」。所以,他強調,「要找回自己的味覺,一旦味覺麻木,其他感官也可能會流失,如此一來,創造力與競爭力都可能難以超越他人」。除了注重吃的美,他也喜歡做菜,在示範了切蒜瓣的安全動作後,他開始細心地解說「義大利海鮮湯」的做法,切蒜瓣,然後看見了綠心;爆香,看見洋蔥變成金黃色的快樂;小火熬煮,蕃茄釋放出亮艷的紅色,此時飄出的香味與豐富的色彩讓感官很暢快。而所有的食材與調味料,也都能引發他對文化與土地的聯想。

   而食物的滋味通常會與美好的記憶相連結,就像回到故鄉就想到過去常吃的小吃攤吃東西,似乎小吃攤的溫暖已經與生命某一個時期,發展出濃到化不開的感情,蔣勳認為,小吃文化給人的歷史記憶,就是一種美的傳承。

   除了食物以外,與生活最密切相關的就莫過於「衣」了。不可否認的是,名牌服飾在設計與質感上都非常講究,不過吸引人的,卻更有可能是因為其背後的文化。因為「服裝美學」強調的是身體文化,一定要了解自己的身體和個性,才能穿出自己的風格,不管服裝、鞋子或配件,都是一個人的身體記憶,而記憶就是一種美感。對此,蔣勳有時候也將洗衣視為是件很快樂的事,「他有幾件很喜歡的純棉白襯衫與卡其褲,有長久穿著的記憶在裡面,所以,他就會在有空的時候,多花一些心血,用手慢慢地去搓揉它,而不讓洗衣機洗。」

   蔣勳強調的生活美學,是希望從很樸素、很健康的物質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生活風格。談到空間美學,蔣勳有感而發地表示,「居住品質絕對是人性空間的發現,家應該是全家人的心靈空間,每個人都關心自己的住家,然後再擴大到對社區的經營與愛護,整個城市的公共品質才有機會獲得改善。」他語重心長地希望台灣在經過經濟起飛的狂熱期後,能夠回過頭來搶救城市周邊的小鎮文化,例如:淡水、九份、平溪、鹿港…其實存著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紓解住在都市裡的緊張焦慮,而保護小鎮的文化工作恐怕就得依賴執政單位的共識與努力。

蔣勳認為美應該先從週遭生活的體驗開始   除了保存與舊有建築物間的回憶,蔣勳也鼓勵大家放慢生活的步調,在快與慢之間尋求平衡,「因為美,應該是一種心境的優閒與從容」。如同他最喜歡的中國建築是亭子,它就是告訴你要停下來,欣賞風景。他也特別介紹巴黎連續執行兩年的「沙灘計畫」,也就是巴黎市政府在2002年與2003年突發奇想地將塞納河邊的高速公路封閉一個月,全鋪上沙子,讓大家躺下來曬太陽。如果有一天,我們也將林口泰山那一段高速公路封閉一個月來進行「沙灘計畫」,將有助於我們在緊湊的生活環境中,還能夠放慢步伐為自己找回快樂。

美需要文化的連結

  台灣在發展現代化的過程中,不斷消除舊有的記憶,許多老房子甚至古蹟都輕易地被拆除,人際關係也漸趨冷漠。雖然恢復心靈的空間之後美就會出來,但是仍需要過去生活的豐富經驗、與歷史記憶的銜接為基礎,再透過文化所累積的生活符號,才得以構成美感的經驗。蔣勳指出,生活美學都是實際在食衣住行當中體會出來的,而他的野心則寄望在「能從生活做最根本的改革。」

美的感受也可以從教育著手

  推動美術教育不遺餘力的鄭明進從學校、社區到社會,當他從教師的工作崗位退休下來後,他的工作反而更為擴大,就是把學習美術的風氣帶進家庭。多年前,他與現任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前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教授蘇振明在洪健全教育文化基金會執行長簡靜惠的協助下,在洪健全視聽圖書館成立「非畫家美術班」。當時學員有家庭主婦、老師、經理、秘書、會計師,還有退休軍人等不同身分職業的人士。

  而以前住在和平東路也帶領社區媽媽們組成「飛翔媽媽畫畫班」,試圖與媽媽們一起探究美術的奧妙,從成員寫下的繪畫心得與生活點滴,就可以看見她們努力學習的樂趣。朱麗華的畫畫心聲「記得第一次上課時,老師要我選一片葉子,上面還沾有露水,就放在紙上照它的形狀描繪下來,然後看著葉子仔細畫葉脈。頭一次看葉子看的那麼透徹,突然覺得自然真美…」

   鄭明進常覺得媽媽比爸爸大,因為媽媽是從生活中磨練出來的。再加上社區媽媽不像公司行號做事有特殊目的,所以應該要讓她們融合社區生活與家庭生活,才不會框限在家庭之中,社區就是媽媽發揮的好地方。他指出,媽媽通常是一個家庭的情感支柱,影響力量很大,如果先讓媽媽愛上美術,其他家庭成員也會在無形之中感染到美的氣息。上課時除了加強寫生的描繪與培養學員觀察事物的敏銳眼光之外,更透過古今中外名畫的欣賞,引導學員們從創作與鑑賞兩方面同時學習,引導大家走進寬廣的美術世界。

花開的姿勢色彩都是美的體會(圖為吳麗華作品)   「還有一位學員林麗琪,現在已經是有名的植物畫插畫家了,」鄭明進掩不住內心的喜悅驕傲地說著。他強調,「在欣賞自然之後,才能創作,因為創作的元素都是來自身邊的事務。」天地萬物的配色、空氣的味道、生命的奧妙…等自然的循環,都是多方位感受美的管道。他經常帶領學員用科學的眼光、精細的觀察,把植物最優美的姿態,以理性的筆法描繪出來。

   換句話說就是對花的形、葉子的形及整株植物的生態都不能有所誇張。也就是說花瓣的數目、雄蕊、雌蕊及花開的姿勢及色彩…等,樣樣都要根據植物學的角度去畫,而且要畫的精密,把植物本來的面貌和最美的生態表現出來,要讓看畫的人能一目了然,知道植物的名字,所以必須畫得正確、寫實。於是,培養敏銳觀察的眼光、留意身邊的一切,美感均來自於自然之中。

提升視覺藝術的想像空間

  在升學主義掛帥的教育體制下,關於美的教育通常被束之高閣,不是被主要的學科排除在外,就是在不專業的美術教學下,被扭曲。如同現今國小的「視覺藝術課」,雖然涵蓋的範圍很廣,美術創作的技術卻不落實。他憂心地指出,美術教育應該是協同教育,在師長的專業教學與學生們的創意發想下,共同完成一項作品,以增加凝聚力,並發揮群性教育的功能。

   美學教育除了從觀察周遭的生活開始,想像力的培養也很重要,如何做?鄭明進認為,因為吸收美學的資訊少,導致腦中可以被喚出的創意有限,如果能以繪本為媒介,再經過「故事化的指導」,美學的概念是可以慢慢養成的。

   鄭明進以台南縣政府與青林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南瀛之美》系列圖畫書為例說明,從圖畫書開始認識地方文史、藝術、物產、民俗等綜合文化是很好的開始。他也是此系列圖畫書的創作插畫家,在新書發表當日以「帶領孩子認識洪通的藝術-本土藝術類圖畫書的欣賞」為題,透過專題講座讓民眾欣賞洪通畫中人物的特殊風貌與村莊景象,也運用長年研究收藏的兒童畫、民間年畫等作品,對照出洪通繪畫裡的元素與技法,以及畫中隱藏的神秘與靈性…等。

自然的顏色就是最好的配色(圖為林麗琪作品)   鄭明進表示,「洪通是台灣典型的草根藝術家,也是世界級的傑出樸素畫家;他雖已過世,但他的名聲與美術作品卻被台灣畫壇以及國際藝評家所讚美。」他由深具「特性的美」,如:洪通的畫與幼兒畫很相似,無論遠近、角度如何,均以正面、樸素的自我方式呈現,最多一張畫可以裝下五百多張臉。由此認識台灣的畫家與其技法,都有助於激盪出美術教育史上別開生面的一頁。

   「美術教育就是要用眼睛尋找,發現樂趣;用嘴巴唸出來,感受其中的幽默與感動,要笑,也要流淚…」鄭明進透過短短的幾句話深切地表示,回歸到最原始的內心感觸,才是美學教育裡最重要的。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