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縣池上鄉公所於民國98 年獲得教育部經費補助,啟動圖書館閱讀根植與空間改造計畫;民國99 年重新開館後,配合各種活動,每月借書量增加一倍。

如同大多數的鄉鎮圖書館一般的宿命,臺東縣池上鄉立圖書館早年也有設備老舊以及館藏缺乏在地特色等問題,無法吸引民眾。圖書館的原先設計,窗戶太小,陽光無法灑進室內空間,造成室內長年陰暗,也讓人卻步。至於為防範宵小而在大門所裝設的鋁製隔離,則讓圖書館顯得難以親近。後來推動的改造計畫以大破大立的思維來吸引民眾,不僅將大門那片仿若監獄般的鋁製隔離拆除,改成整片落地窗,去除隔離感,增加館舍的明亮度,內部空間在大搬風之後,更是讓人眼睛一亮。
走出陰暗 迎向寬敞明亮

池上鄉立圖書館原本的內部空間規劃,書庫在一樓,一進入圖書館,映入眼簾的就是冷硬的書櫃。照明與採光均不足,讓書庫顯得陰暗,加上服務台設在入口處右邊的牆壁後方,街道上的行人看不到服務台,降低民眾前去借書的意願。
館長許珮榕表示,改造計畫將服務台移至大門入口處左方,降低服務台高度,讓行人均可透過落地玻璃門見到圖書館服務人員,如同服務業的櫃台多面向大門,象徵歡迎客人之意,這項改變大大提升了圖書館的人氣。
另外,服務台以象徵活潑的紅色為底色,希望藉此予人親近感。原本服務台所在處,則改為雜誌與網路區。網路區效法咖啡廳的吧台設計,拆除原本的狹小窗戶與隔間牆,改置整片落地窗。為避免太陽直接照射,窗面全部使用隔熱玻璃,讓每一位使用網路的讀者均能一邊瀏覽網路世界,同時可以自在地眺望窗外。
至於書庫,則移至二樓,原書庫空間改為閱覽室。如此,進入圖書館後,寬敞空間取代冰冷無生命的書櫃映入眼簾。許珮榕說,此種規劃,可創造清新感,令民眾更加喜愛進入圖書館。閱覽室旁邊是兒童室,二者間沒有隔間,則可讓各年齡層讀者相互濡沫,提升民眾使用內部空間的意願。兒童室之改善,將原本東拼西補之書架統一,並將原先遮蔽住陽光之處,全然展現,增加明亮度。至於原本的書櫃置放在二樓入口處的左邊,右邊擺放桌椅,清楚劃分動線。
多元化活動提升圖書借閱與空間使用率

伴隨空間改造,池上圖書館舉辦許多活動,以吸引民眾前往使用圖書館的空間與藏書。兒童室的中間佇立一株水泥材質的閱讀成長樹,除增添兒童室之活潑度,亦可作為活動的媒介,加深兒童前往閱讀的意願。許珮榕說,圖書館於每年5、6月間舉辦多元「悅」讀活動。活動不限年齡,閱讀書籍也不限類別,希望所有民眾都能在愉悅心情下,自在地閱讀,並寫下讀書感想,再將寫有感想的小紙片掛在閱讀成長樹的樹枝與他人分享。當小朋友看到原本無生氣的水泥樹掛滿小紙張時,好奇心讓他們主動要求家長解釋紙張上的內容,而好奇心可以提升他們在兒童室閱讀的興趣。
此外,池上鄉立圖書館也舉辦國中、小的參訪活動:每年均邀請鄉內3所國小與1所國中的學生參觀圖書館,由服務人員解釋館內空間規劃、借閱規則等,鼓勵學生前去借書。民國100年時,配合幼兒起步走與多元「悅」讀,更請鄉內4間幼稚園老師帶領學生與家長共同舉辦「故事導讀」:請讀者思考如何製作道具,隨後以話劇呈現他們的閱讀心得。此項活動,更曾得到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的支持,邀請縱谷線其他鄉鎮圖書館共同參與,於101年9月15日擴大舉行。
空間改造前,圖書館沒有育嬰室,改造後,特別闢出育嬰室。配合0到3歲的嬰幼兒閱讀計畫,育嬰室內布置沙發、並擺放許多嬰幼兒書籍,以舒適溫暖的空間吸引家長帶嬰幼兒前往閱讀。此外,館方也邀請鄉內各級學校的圖書館在此舉辦嬰幼兒閱讀以及各種家庭教育活動。
老人家也愛上圖書館

由於鄉內獨居老人眾多,池上鄉立圖書館也特別針對獨居老人開辦樂齡班,鼓勵老人走出家門,與他人互動。目前,樂齡班成員,年紀最長為95歲,最年輕為55歲,平均年齡介於70~80歲。天真幼兒園楊秀蘭園長表示,樂齡班於4年前成立,上課地點最初在福原國小,後轉移至天真幼兒園。但因為學校的桌椅太小,才改至圖書館。樂齡班的課程內容包括盆栽、手工藝、用藥安全、繪畫與防火教育等。其中,繪畫課最受歡迎。
樂齡班繪畫老師梁錦貞表示,繪畫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心靈治療方式。「參加樂齡班的老人家,多為喪偶老人,有的跟子女住,有的獨居。
參加樂齡班後,因為專注畫畫,有的老人不再靠安眠藥入睡。平時在家,大家隨便亂穿衣服,但來這邊參加繪畫課,他們很重視,會打扮,畫出來的畫,可以跟鄰居分享,讓自己更有自信,生活也不再被唉聲嘆氣與怨天尤人所占據。」梁錦貞說,這就是所謂的藝術療癒。
樂齡班剛開辦時,需要注意臺東、玉里等地大醫院的心臟、骨科等科別的門診時間。因為多數老人有膝蓋或心血管方面毛病,怕老人家以看病為由,不去上課。梁錦貞說,經過這段時間的努力,「現在,樂齡班的阿公、阿媽們還會跟醫生說,我那天不能來醫院,因為要上畫畫課。」樂齡班每年在圖書館的閱覽室舉辦繪畫成果展,展示老人家辛苦學畫的成果。楊秀蘭說:「有次,臺東大學來這邊評鑑,我們的阿公阿嬤都說,怎麼不早講,早點講,他們就帶自己的畫來讓教授們評鑑了。」
融入在地文化打造終身學習環境

池上鄉為農業鄉,盛產水稻與油菜花,是政府推廣農業的主要鄉鎮之一。池上牧野渡假村與台東客家文化園區均為著名的農業休閒旅遊區。配合農業推廣,自民國99年重新開館以來,始終以農業教育為主要館藏特色。不過,許珮榕表示,由於鄉內人口老化,鄉公所自100年開始在鄉內推動慢活、養生,圖書館也增購此方面書籍。101年改推終身學習,增加攝影、英文與電腦等書籍。目前,藏書量為2萬5千到2萬7千冊。
空間改造後,民眾使用圖書館的意願增加不少。例如,池上國中三年級學生,每晚都有學生自願在圖書館。另外,配合各項活動,目前的借書量,從以前每月300多冊增加為700多冊,寒暑假期間更可提升至1,000多冊,大幅提升圖書的使用率。許珮榕表示,希望能透過重新規劃內部空間,創造優質的學習環境,並將圖書館打造成學習天堂;不論哪個年齡層級,都能快樂自在地到圖書館閱讀、參加活動。池上鄉的主要族群是客家人與阿美族原住民,雖然二樓置放一尊阿美族的木雕創作,但整體而言,阿美族的特色較少,許珮榕也希望未來能在此多著墨。另外,目前的樂齡班學員以客家人居多,未來也希望能將樂齡班擴展至阿美族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