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台中20號倉庫建構鐵道藝術網

文:陳家詡 照片提供:侯聰慧/攝影

  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和轉型,以往精心設計造型的建築,常因為建築物的空間不足使用、機能的轉換、或者少了現代所需的設備等,在達成階段性的任務後呈現出建築物閒置空間的狀態,而在國外,閒置空間再利用已是非常普遍與受到重視的議題。

  將舊有歷史空間、閒置空間或公有廢棄空間,透過設計巧思,再利用為展演空間之觀念,國外已行之有年。近年國內藝文界亦加以提倡,逐漸形成共識。文建會鑑於國內文化設施長期以來不敷使用,藉舊有建築或空間之整理與活化,與地方政府合作拓展藝文展演空間,以達成全民共享藝文的理念。

巴洛克建物的光榮歷史

  矗立於台中市中心的台中火車站,建於日本明治時代,這座為巴洛克風格的公共建築,已被列為二級古蹟,在1905年(明治38年)豐原至二水間鐵路通車,1908年(明治41年4月20日),台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而且舉辦通車儀式的地點就在台中車站。

  位於台中火車站後頭,有七座的鐵路貨運倉庫,昔日為南北貨運的集中地後來,隨著公路等運輸系統發達,已漸趨沒落;近年在鐵路藝術網路計畫的推動下,這些已見斑駁的鐵路老倉庫,經過空間的再整建及規劃,搖身一變為新興的藝術展演場地,洋溢著人文氣息,辦理藝術推廣活動,藝術家進駐演出等各種方式,將台鐵在各個城鎮閒置的貨運倉庫轉變為藝術創作與展演的空間,非常適合藝術家做為創作及展示作品之用。於是「20號倉庫-台中站」便成為全國鐵道藝術網絡的第一個實驗性地點。

  為了更豐富文化的整合性和延續性,台中市火車站站長朱來順指出:「火車站前地下道的空間將規劃設置時光走廊,主要顯示台中市由草創開發至目前之進程進而顯示台中各時間特色,提供台中市市民更有未來感和文化感的行走空間;此外,未來並設置不同的主題,並結合20號倉庫的藝術活動,使得整個台中市火車站和20號倉庫可以更有文化合作和藝術發展的空間,同時也傳達台中市對未來世代文化的傳承。」

  通常閒置空間的再造都是很艱辛的,但透過居民與文化工作者等人員的共同參與,過程中不但可以豐富地方環境,更可以帶來不同的經濟效益,進而建立地方的認同感,也帶給民眾不同的視野和文化啟發。

新類型的社區總體營造

  其實閒置空間的再利用也是一種人文環境的再塑造,進而延續當地的共同生活方式和生活經驗的展現,所以閒置空間的再利用不單只是藝術的創造,進而凝聚社區意識和歷史回憶,展現出另一種生活能力的新類型社區總體營造。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