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教育部文藝獎於9月30日揭曉,得獎年齡從18歲橫跨到60幾歲,無論在戲劇劇本、短篇小說、散文、古典詩詞、音樂作曲或童話創作,表現都相當搶眼。今年頒獎典禮上,特別邀請「鞋子兒童劇團」以生動、活潑、有趣的「偶戲」方式演出,詮釋今年度首度徵選的童話類獎項得獎作品片段;更邀請「貝芬樂管弦樂團」,現場演繹台灣本土創作民謠組曲,充分以不同的藝術面向呈現獨具原創性的精采演出,為這個文藝界盛事揭開序幕!
鄭玉姍雙料得主
教育部社教司表示,今年文藝創作獎分「教師組」和「學生組」,競賽項目包括戲劇、散文、小說、古典詩詞、音樂、童話等六類,一共有666件作品參賽,在眾多參賽者中,教師組以國小老師參賽最多,學生組則以大學生居冠,碩士生居次,最後評選出61件得獎作品、60位得獎人。教師組童話創作項目中,以「小珍蛛的網」獲得佳作的鄭玉姍,同時也拿下了學生組古典詩詞優選,她是今年唯一拿下2個獎項的得獎人。鄭玉姍說:「這個故事只要國小程度都看得懂,描述一個小蜘蛛跟小女孩的友誼,安排小蜘蛛可以把死者的靈魂留在世界,但自己必須犧牲,不過最後小蜘蛛獲得上帝眷顧。希望這個故事可鼓勵小朋友勇於付出與分享。」
層級最高的文藝獎項
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自民國70年起開始舉辦,為國內文藝獎項中歷史最悠久,官方主辦層級最高的文藝創作獎項。29年來不少得獎人已成知名作家,同時也發掘不少文壇新秀。因有感於一般文藝獎項多為社會人士而設,學校師生的作品不易找到出口,教育部於是修正文藝創作獎參賽資格規定,由一般社會人士均可參加,自95年起限具有教師或學生資格者方得參加。今年除教師組增加童話項目,更開放兼任及退休教師參加,期望能激發更多動人的文藝作品給國人分享。教育部常務次長吳財順在致詞時表示:「文藝的創作真的可以傳達好多事情,甚至扮演最堅強的、廣泛的社會教育,或者學校教育所扮演的功能。希望有更多師生參與文藝創作,記錄社會上更多溫馨的故事。」
老將新秀共享榮耀
目前就讀北一女三年級的曾天倪同學,以《夜晚的歌》獲得短篇小說優選,是今年學生組最年輕的得獎者,她的老師田威寧,也獲得教師組散文的佳作,師生一起獲獎。評審認為曾天倪的文章有村上春樹的風格,雖然說的是一個跟死亡有關的主題,卻是一篇讓人閱讀時充滿快樂和幸福的故事。曾天倪說:「這篇小說從我最喜歡的一首英文歌〈Annie〉出發,創作者以這首歌描述和一個因白血病死亡的朋友交往過程,並體認到人不只要活著,還要活得有意義。我將此概念延伸成一個故事,描述面對死亡的恐懼與悲傷,但我希望這是一個讓人看了會充滿快樂與幸福的故事。」
年逾60的老師獲獎
拿下古典詩詞教師組佳作的陳履潔,則是今年獲獎人當中年紀最大的一位,年齡超過60歲。雖然他已經從教職退休,作品卻能將舊日鄉間的童年往事描寫得活靈活現、生動自然,讓評審激賞,因此入選。
在學生組音樂作曲項目中,就讀於美國加州大學音樂系博士班的任真慧,以《…既無復山水之境》再度蟬聯本項特優;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碩士班的林茵茵亦表現亮眼,以《聽!那山櫻在逡巡》一曲獲得學生組音樂作曲佳作。林茵茵歷年榮獲文藝創作獎多項獎項,就讀師大附中一年級時,就以《山林之歌》獲得創作佳作,高中3年連續得獎,94年以台灣本土意涵的室內樂曲、合唱曲、獨奏曲贏得三項,95、96年亦有佳績。
而今年新創立的教師組童話項,同樣有優異的表現,特優由甫獲第17屆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文化建設委員會特別獎的蕭逸清教師,以《垃圾王子》獲獎。本屆的文藝獎,獲獎者年齡更是從18歲、橫跨到60幾歲,代表著這個文化界的最高榮耀,有著更寬闊的認定標準。
此外,典禮中教育部次長吳財順也啟動「pay it forward」的文藝傳愛儀式,希望文藝界能將愛透過文字、音樂創作行動或者是具體行動傳出去,關懷災後學校的重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