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一個科學家的靈魂觀

文:謝金榮(中國醫藥學院通識中心講師)

書 名:靈魂與物理
著 者:沃爾夫(Fred Alan Wolf)
譯 者:呂捷
出版者:臺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民國八十八年

  這是一本有趣而又不失知性深度的書,說理清晰,譯文尤其難得地流暢,沒有常見的劣譯那種歐化語法的拗口與拖沓。只有幾處翻譯上的小瑕疵,例如:把回教徒(Muslim)譯為「穆斯林人」,把Teilhard de Chardin譯為「夏爾丹」(按:Teilhard de Chardin為法國思想家、古生物學家,因長居中國研究考察,取了中文名字「德日進」,為國內學界所熟悉,其名著《人的現象》在國內有李貴良、李弘祺二種譯本)。另外有個譯詞「靈魂的不忍耐性」十分彆扭。除此之外,整部書讀起來十分順暢,像是直接以中文寫就似的,令人激賞。

  作為理論物理學家,沃爾夫並未執著西方科學的物質主義傳統,而追溯到古希臘思想、埃及、猶太神秘哲學、佛教思想,再回到現代量子物理,從各種角度探索靈魂的性質,以及靈魂與物質、精神與自我的關係,企圖建立一個新的靈魂模式。

  書中檢討了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畢達格拉斯以降的西方唯理主義的靈魂觀,並且批判了以物質為基礎的西方科學體系,著者認為西方思想一開始就走錯了路,錯誤的提問,使得人們對於靈魂這個主題很難進行明智的討論。靈魂是物質抑或想像?我們一貫盲目以為物質的事物是真實的,而精神的東西是非物質的。以物質為基礎的科學認為一種經驗如果不能在實驗室裡重複進行,那麼,這種經驗根本是不存在的。如此,靠以物質為基礎的科學來探討靈魂是不可能成功的。如果靈魂不是物理的、物質的元素,那麼,它就不該局限於以物質為基礎的領域裡。

  結合量子物理的宇宙觀念和佛教思想,著者解構了以物質為基礎的西方科學體系,也同時解構了西方知識賴以建立的邏輯架構。西洋邏輯的排中律,使得兩種矛盾的概念,例如「是」與「不是」、「存在」與「不存在」,不可能同時為真。但是佛教教義裡卻有一些矛盾思想深深吸引著者:「人可以在沒有靈魂的情況下有靈魂」。著者以為:真空,它並非甚麼實在意義上的地方,但又並非不是地方。它是真實的,同時又是不真實的,它是萬物,又是虛無。這個觀點不僅符合佛教的矛盾思想,也暗合老子的「無,名天地之始」,以及「有無相生」的吊詭。空無可以產生事物,且此一創造過程具有某種智能,著者提出一個靈魂重組的線索:一種分離一切事物的能力,把空間時間物質的真實區域,與空無卻有潛能成為空間時間物質的朦朧區域分別開來。

  在空無一物的真空中,一個虛擬粒子「跳出」真空,成為真空,它便會留下一個空洞─一個反物質粒子,而它們之間仍維持一定的關係,相互作用。這些旋轉的虛擬粒子(所有粒子都會旋轉),可能即是組成靈魂的小靈魂。儘管旋轉靈魂的觀念顯得可笑,但是著者以為它可以解釋靈魂與組成肉體之間如何相互作用:例如靈魂與另一個靈魂之間的神秘感應,以及靈魂與自我的神秘關係,包括靈魂對肉體的認同。

  然而,讀者若試圖從書中獲得客觀的、確切的證據,證明個人靈魂的存在與不朽,以肯定來生的世界,藉以撫慰對死亡的恐懼,恐不免要失望。依著者的分析,靈魂並無實質的物質形體,而是富於想像的。在研究靈魂時,客觀的證據並不存在,且不可能存在。

  沃爾夫認為宇宙中只存在一個獨一無二的靈魂,並沒有你的或我的個別的靈魂,這與佛陀的無靈魂觀其實不謀而合。所謂個別的靈魂只是這唯一的靈魂的五蘊(色、受、想、行、識)反射罷了。靈魂存在一巨大而空無的狄拉克海中,不可能分成部分,也不能分成單個靈魂,一一點名計數。

  企圖把靈魂客觀化、實體化是錯誤的。不可見的、想像的事物所佔的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遠比真實所佔的區域重要,我們應該重新估價。也正因為如此,在討論靈魂的性質時,著者援引古今各家思想,以現代物理學說,儘管立論繁複,不免仍予人盲人摸象之感;有時引證他人的觀點,以及個人的主觀體驗以資說明時,有些說服力不足,給人左支右絀的印象。或許由於靈魂這一主題本來就不易捉摸,只能旁敲側擊,而無法直搗黃龍,否則即失之武斷。而這也暗示了:在這個領域仍有極大空間等待後繼者的努力。

  儘管探索的角度新穎,行文也十分流暢,但在論及近代物理部分,若非略具科學背景的讀者,讀起來也有些吃力。但大體說來,此書也為我們對宇宙各種「存在現象」的可能面貌,開啟了一個新領域。

  不知道基本教義派的科學家會如何看待這樣的一本書。雖然著者稱佛陀為物理學家,但若要認為老子、佛陀是先知先覺的科學家,領先西方科學二千多年,未免過於牽強附會。但是人有先天的本能直覺,透過修行強化潛能、對自然界有所感應,並透過想像,對自然界現象的提示,未始不能作為科學研究的指引與參考。科學也離不開想像。愛因斯坦便曾經說明他個人的思考方式:一個概念初形成時,像閃電、像雲彩、像一團渾沌,是圖像式的,漸漸才形成語言的、邏輯的。宗教和藝術的想像有時可以作為科學的導引,正如理論物理作為實驗物理的導引一般。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