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話題充電站-百歲流金 勾勒美術大師身影

文:李欣如 照片提供:李欣如

陳郁秀致力推廣文化藝術,遺傳了父親「有目標,就不停做下去」的堅毅精神。(侯聰慧 攝)  年初,文化總會秘書長陳郁秀隨身帶著一疊手稿,一有空閒就修改的影像還歷歷在目…;年中,她準備送給父親陳慧坤的祝壽賀禮《百歲流金》一書,在經過與作者李文的多次詳談、再詳談後,終於出版。特別的是,關於陳慧坤的書籍很多,大多是著重美學理念的分析及代表作品的解讀,但《百歲流金》一書則從他是孩子、是丈夫、是父親、是藝術家、是教育家…的多方角色為出發,以試圖勾勒出日治時代碩果僅存美術大師的身影。

試煉後的風華

圖片:《百歲流金》封面  一百年,如果從陳慧坤經歷過的困頓歲月看來,很長;不過,一百年,如果從他對藝術無悔的執著和創作慾望看來,其實很短。而在又長且短的百年中,陳慧坤鑽研東洋膠彩、中國水墨、西洋各畫派精神與技巧的熱情,一直到七十歲後自成一格地開展出眾彩交響的獨特畫風,讓他的女兒陳郁秀體悟到「一生只追求達到藝術真善美」執著不悔的生命啟發。

  而東海大學文學院院長、陳慧坤畫作研究者倪再沁在《百歲流金》序中指出,「藝術家的創作和現實人生是緊密相連的,什麼人畫什麼畫,什麼樣的性格和際遇必然形塑出什麼樣的風格和成就。」所以,透過書中豐富的照片、筆記與細膩的文字,關於陳慧坤的人生與藝術,就這樣躍動於眼前。

與陳慧坤(左)年齡相差一輪的莊金枝(右),攜手人生、相互扶助。  《百歲流金》作者李文雖然平時與陳慧坤、莊金枝夫婦有很深的交往,但在撰寫陳慧坤的百年人生故事時,為娓娓道出他對藝術熱情與生命執著的深度與長度,不僅大量吞嚥與咀嚼資料,還邊研究資料、邊採訪陳慧坤身邊重要的人。於是,當陳慧坤的形象逐漸立體,《百歲流金》的故事也在歲月沖刷、時間淘洗過後,逐漸展現出浮出礦砂的流金之光。

「全人」的角度詮釋

照片  「想畫,要畫,如何畫?」李文歸納出陳慧坤的藝術家歲月,就在這三者間不停地循環著。陳慧坤的美育啟蒙是一本光緒年間在上海出版的《芥子園畫譜》,他透過與父親在巧妙的線條間流轉,「美」的種子已悄悄地在心中萌芽,而這就是身為人子的他在「想畫,要畫」階段中,展現對藝術的渴望。

  儘管往後在追求藝術的過程中,陳慧坤還必須承受台灣時代變遷對美術發展的重重衝擊,卻還是澆不熄他探究「如何畫」的熱情。陳郁秀不諱言地說,「人到了四、五十歲還能為尋求繪畫的巔峰而習畫不斷,如非興趣、目標始終一致,如何能做到?」陳慧坤甚至還在六○年代遠赴法國學習每一畫派的技法,也不管究竟要學到何時,這種「不知老之將至」的執著精神,讓他的人生愉快,更足以成為每一個人生的典範。

具有歷史參考價值的典範

  在《百歲流金》書中,李文將陳慧坤過去的百年歲月以十種人生階段、十個大段章節呈現,不僅將他定位在狹隘的「畫家」身分,還以多重生命角色呈現出他的遭遇、經歷、理想和情感的「個人」面。值得一提的是,一篇篇引人入勝的人生篇章,搭配上照片、信件、畫作與敘述式的故事圖說,彷彿賦予平面圖文生命,讓國寶級畫家陳慧坤過去一百年的歲月,活靈活現地在眼前上演著。

陳慧坤到法國看就讀巴黎音樂學院的陳郁秀,身為人父的他堅持彈鋼琴的手不可以做粗活,所以父女倆常為了做家事而爭執。  「設定人生目標後,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走過就不後悔、不埋怨…。」陳慧坤對陳郁秀來說是一本好書,他教她「執著做喜歡做的事,讓人生愉快。」不過,西元1997年當陳慧坤完成帶有梵谷用色風格的〈桔梗〉之後,就不太能畫了。

  稱呼陳慧坤為阿公的李文不捨地說,「有好幾次他在畫室裡拿起彩筆,在畫紙上畫著畫著,會突然擲下畫筆,跟自己生氣,接著是一聲長長的嘆息…。」而陳慧坤身旁愛他的兩位女性妻子莊金枝與女兒陳郁秀心情一激動、抿著嘴,就會躲到房裡難過。

  陳慧坤從完全沉浸藝術、多次學習再創作的循環,到現今承受不能為之的百年歲月中,有人說,閱讀陳慧坤一百年歲月的虛實轉折,心情受到強烈觸碰;有人說,在歷史的洪流中,更襯托出人的立體…。而以貼近阿公心情書寫的李文則希望,《百歲流金》不只從全人的角度詮釋陳慧坤,還能在多年後成為具有歷史參考價值的藝術家傳記。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