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書評書介─還原台灣人模糊的記憶

文:楊宗霖

  這不只是本積學日深之作,還是本最足以反映現階段早期台灣史研究動向的里程碑,這是第一本運用大量西班牙文史料所撰就的通論性專著,完成於一位醉心於台灣早期歷史的西班牙學者之手,格外深具意義。

  旅台執教近三十年的鮑曉鷗(Jose' Eugenio Borao)教授,其近著《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一六二六~一六四二):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洛克的結局》,於去年十二月由南天書局出版,對北台灣早期西班牙統治的研究,提供了一個詳而有徵的新典範。

鮑曉鷗關注那重要的十七年

  鮑曉鷗教授是西班牙人,一九五五年出生,為巴塞隆納大學歷史學博士,自一九九○年即來台任教,目前為台大外文系西班牙語文及文化教授。鮑教授長期關注於西班牙在台灣(一六二六~一六四二)的這段歷史,其先前所翻譯的《西班牙人在台灣史料彙編》兩冊(Spaniards in Taiwan,南天書局,二○○二),屢為學界所稱道且引用,其近作即是以這兩冊史料彙編為基礎,進一步深掘和廓清西班牙人在台灣的歷史原貌。

  西班牙占領北台灣前後雖僅十七年,但卻是台灣早期歷史中不可或缺的篇章,從其書名可窺知:《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所指涉的即是使徒的情懷和精神,然而波詭雲譎的內外在情勢,卻使得這項志業難以賡續,最終導致了「巴洛克的結局」,即現實上的困境和理想的幻滅,中間涉及到的論題並不侷限於這十七年間的島上動態,而是綿亙了從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末百年間東亞海域的權力競逐,包括西班牙對「福島」(台灣)的戰略部署、西荷對抗、傳教的歷程(傳教士與殖民當局的妥協與扞格)、與原住民部落的互動、當時留下的地理及民俗調查等,這對於釐清西班牙人在台灣北部的情形,甚有幫助。

西班牙為台灣留下什麼?

南天書局出版(2008年12月)。  本書篇幅達459頁,書中以西班牙當局、菲律賓總督,及北台灣三地間的橫向聯繫及教會與政權的二元觀點為主線,同時兼顧了西班牙與荷蘭、在澳門的葡萄牙、日本、乃至鄭氏家族間的競合關係,娓娓道來且抽絲剝繭的予以層層論證,對讀者而言,如欲了解台灣北部原住民最早的紀錄及當時部落的分布形態?或想知道西班牙人為何來去匆匆,期間菲律賓總督的考量為何?或想深入探索西班牙人為台灣帶來了什麼、發現了什麼、留下了什麼?本書無疑是最佳的指引。

  概言之,本書的主要特色如下:一、論點上是新的:除西班牙文的資料外,鮑曉鷗還援用了中外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台灣史學界李壬葵、劉益昌、康培德、翁佳音、李毓中等學者的研究業績。二、資料上是豐富的:書中所徵引的一些古地圖、古文獻,都令人大開眼界。三、敘述上是客觀的:以「他者」的敘事觀點,貫穿全書,並不為殖民的行徑諱言或粉飾。四、價值性更不在話下:尤其台灣學界對早期台灣史的研究,向以荷據時期居多,對西班牙統治時期的面向,著墨不多,本書相對補齊了這個「可資著力」的區塊,並且以學術論證的觀點,來取捨材料,詮釋若干「未經明言」的言外之意,用以質疑舊說,闡述新論,這就是本書最大的價值所在。

台灣史研究里程碑

  鮑曉鷗的書,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孜孜矻矻的蒐集資料,並以七年的時間從事撰寫及改訂,這不只是本積學日深之作,還是本最足以反映現階段早期台灣史研究動向的里程碑,這是第一本運用大量西班牙文史料所撰就的通論性專著,完成於一位醉心於台灣早期歷史的西班牙學者之手,格外深具意義。

具學術性又不失可讀性

  整體而言,本書做到了學術性中不失可讀性(作者費心整理了不少實用的文字表格,以便利閱讀,而對外來語及專有名詞等,也都詳加標註),知識性中不失趣味性(一幅幅珍貴的插圖尤為本書生色不少),因而讓本書絕對不僅是鮑曉鷗教授的一家之言,而是為大航海時代的台灣留下了真憑實據的信史,無疑是早期台灣史,甚至是東亞海域交通史範疇的力作。

  西班牙在北台灣十七年的留駐,不是船過水無痕的不起漣漪,而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只是太多的史實湮沒於荒煙蔓草中,既零碎且隱微,鮑曉鷗的貢獻在於重新發掘了前人的履痕,拼湊、還原了一段史實,一段屬於台灣人曾經模糊掉的記憶。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原以英文寫作(英文原版將於今年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而中文世界得以有此流暢的譯本可資閱讀,那瓜(Nakao Eki)謹守學術規範的精確翻譯,居功厥偉,也確實增添了本書的可讀性。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