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幸福女書趣─俠女.新俠女

文:陳莉環/國小教師 照片提供:部落灣

從現代看到唐代傳奇故事中的女子

  唐人小說泛稱傳奇,雖文多不長,已具備主題明確、情節結構完整、內容多元、人物刻劃鮮明等要素,描寫細膩、敘述婉轉,小說形態趨臻完備,中國的小說發展遂告成熟完善。在唐代之前,女性不論在政治或是社會上毫無地位,在法律上更遑論與男性達到平等。過去在為婦女發出不平之鳴者,多數是文人表現在文學作品之中。詩人白居易、張籍都曾在詩篇中為婦女發聲,要求生活的權力,這是過去所沒有的,如此不滿傳統、爭取婦女權利的覺醒,是不是和現代的我們有一樣的訴求?而這樣的情形在唐代之所以普遍,全拜唐代社會風氣開放之賜。

愛情自主的傳奇女子

山水畫  唐代社會承襲魏晉六朝以降儒家衰落、禮教式微,加上胡人風習充斥整個社會,束縛女性的傳統觀念鬆動;尤其武則天稱帝,乾坤扭轉,女性地位在一夜之間昂首,自此女性的行動得到了自由。加上當時社會推崇才女,女子掙脫「無才便是德」的舊觀;甚至脫離家庭束縛為女道士之風氣鼎盛;妓女制度反成公開之業,致使唐代女子在情感、行為自主的表現上,較以往傳統的女性不但更加勇敢追求展現自我,亦較坦率大膽。

  誠如前言唐代傳奇在女性思想解放上呈現大放異彩的熱絡景象;由步飛煙的偷情、紅拂女的夜奔、紅綃的逃亡,「偷情」、「夜奔」、「逃亡」諸如此類的行為乃傳統女性想都不敢想,即使是現代獨立自主的女性都未必如此,遑論勇敢的付諸行動,可見她們已有「愛情自由」的意識。

行俠仗義的傳奇女子

  你看過大導演李安「臥虎藏龍」的電影嗎?你對於官宦千金玉嬌龍嚮往擁有武藝行走江湖,敢愛敢恨率性做自己的行為印象深刻嗎?你曾經對金庸筆下不同類型的女主角感到心有戚戚焉嗎?這些武林俠女一反過去只有男性才能武功高強;才能濟弱扶傾;才能自由的行走江湖的刻板印象,我想這是現代女性喜歡武俠劇的原因之一,因為勇敢做自己是很難的。

  「俠」從何開始行走江湖?「俠女」從何開始出現?如果你以為只有稗官野史或是小說才會出現大俠那可是大錯特錯。史傳中對「俠」以韓非、司馬遷有較明確的說法;韓非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維護君權、法制,凡是以國家利益為前提的法家而言,「俠」是「以武犯禁」,「俠」的存在是一種擾亂社會秩序的根源,甚至是威脅君王勢力和地位,引出了「帶劍者」的形象,這和印象中的武林高手都是帶刀帶劍是一致的。司馬遷太史公自序中明確的勾勒出俠的特質,言必信,行必果,不衿其能,羞伐其德,輕生、輕財、雖然或許不合正義,已不似韓非那般的撻伐,對於「俠」的私德有了正面評價,這對於唐傳奇中注重「俠」的道德內涵有很大影響。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俠」的身分地位,韓非認為「俠」是介於君王、貴族和平民之間。司馬遷則認為遊俠之徒,乃是出身閭巷,是一般平民布衣,活躍於鄉閭,故稱「布衣之俠」、「閭巷之俠」、「匹夫之俠」,這種出自民間平民化的看法,使得「俠」的形象更加豐富與多變,因此,唐傳奇中「俠」有的社會地位不高,如奴婢、妾、娼妓,僅少數是出身官宦人家。《唐代政教史》記載當時有「貴族婦女染有胡風,或騎或射,或著男裝。」社會風氣一反過去,社會各階層也會隨著變動,婦女地位改變。女婢紅線有「漏夜三時,往返七百里;入危邦,經五六城」之能,從潛入官宦家中,自枕邊盜得金盒而歸。武藝之高,有神乎其技的神行、飛簷走壁能力;女子上清耳力過人,和我們印象中的武林高手如出一轍。

一泯恩仇的傳奇女子

山水畫  唐代傳奇的出現,一反史傳裡對人物行徑、性格的描寫,為了配合小說中的情節,人物上的描寫上更具有多面向。唐代因為時代民風較為開放,加上中晚唐藩鎮割據,社會動盪不安,一般百姓希望武功的人、事出現改善現況,於是報恩、報仇行為豐富了傳奇的故事,尤其描述女性泯恩仇的決心和作為較之以男性為題更令人撼動。

  「報」是中國傳統中一個極為深入且普遍的觀念,從《詩經》就有「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的情形;《論語》「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子即提出「報」的觀念,可見讀書人是非常重視的。《禮記》將回報他人恩惠是做一種維繫人際關係的規範;甚至在劉向《說苑》擴大報恩範圍,但是仍為五倫的範圍。《史記.刺客列傳》的主角列入「俠」的範疇,多為報知遇之恩或報仇。女子報仇報恩的情節唐傳奇為濫觴。從謝小娥忍辱數載終刃殺父及丈夫的仇人;紅線運用高強本領,夜盜敵人枕身的金盒,嚇退入侵之心,解決主人憂心,避免一場災禍;上清憑藉著本身才藝接近皇帝,伺機昭雪主人冤屈。這兩位女子具備了武功高強,膽識過人,以一介女子卻能化險為夷,回報主人恩。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是傳統男性社會的豪情產物,卻也凸顯了女性長期情感被壓抑,無能力報恩報仇的窘境,但是在唐代傳奇的故事中,文人大大推翻既有窠臼,給予女性擁有更多的勇氣和力量一泯恩仇。有句俗諺說「惹熊惹虎,千萬不要惹到恰查某」,可見女性的行動力和堅持忍耐度是非常耐人尋味的。

  記得小時候,師長常常教導我們做人必須心懷感恩,「受人點滴、泉湧以報」,尤其是看武俠劇中除暴安良的俠士、俠女,更令人心神嚮往。生活上聽到諸如此類的新聞,心中便升起暖意。回報他人不需要很多的金錢和財富;無關乎身分地位,當然更無關性別年齡。傳奇中的女子報恩仇是不是很符合社會公義,大快人心。

敢愛敢恨的現代新俠女

現代新俠女  唐代文人藉著小說,以生花妙筆,揮就許多耀眼的文學作品,不僅僅將唐代散文浪漫主義發揚,也將傾向民間,參與反映人生的寫實主義發揮。站在女性的立場而言,開放的社會風氣,讓女性獲得更多的思想與行為上的解放。正如上述,女性對自己的能力更肯定,做自己愛情的主人,不依賴男性,依然擁有行俠仗義、報仇與報恩的能力。從現代看到唐代傳奇故事中的女子,對於不僅佩服她們的勇敢和勇氣,進一步的提醒現代的女性,我們擁有比過去更開放的社會風氣;也擁有更多的知識和改變現狀的能力,是不是應該更愛自己一些,做自己行為的現代女子。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