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台灣電影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局面,對許許多多在西方電影伴隨下成長的四、五年級生、甚至六年級或七年級的電影觀眾來說,目睹台灣本土電影再度崛起的狀況,在驚喜之外也有著相對的迷惑。在高雄縣橋頭鄉默默耕耘5年,開始有苦盡甘來、漸入佳境跡象的「金甘蔗影展」或許可以做為觀察指標之一。
金甘蔗影展 年度影像盛事
「金甘蔗影展就像橋頭糖廠百年前盛產的甘蔗一樣,」金甘蔗影展主席柯淑卿說:「年年耕耘與收穫,一節一節往上接,今年是第五節,逐漸成為台灣年度影像盛事,也是台灣影像文化資產量產的年度紀錄。」
金甘蔗影展是什麼?得從金甘蔗影展的影像基地橋頭鄉說起。
橋頭鄉是高雄縣27個鄉鎮之一,舊名橋仔頭,在日治時期是主要的製糖據點之一。隨著台灣糖業日漸式微,橋頭糖廠也在滿百歲時功成身退,留下許多維護完善且完整的記憶。橋頭鄉歷史能夠完整保存,得歸功於「橋頭文史工作協會」,這群文史工作者除了致力文史研究、調查工作外,也以影像紀錄橋頭鄉社會及文化的轉變。
強調原創 用影像說故事
金甘蔗影展強調「現地拍攝、現地後製、現地頒獎」的「現地制」獨特精神,參賽隊伍在8天7夜裡,以影像、團隊的專長和創意,從各自獨特的角度去構圖,創造一部原創性電影。拍攝過程非常有趣也很刺激,有點像冬令營,更像是運動會,大家用攝影機比武,用故事和影像來比賽。
金甘蔗影展嚴格限制超過10分鐘的影片不評審,這對創作團隊的功力和創意是限制卻也是考驗;這樣的氛圍,使得金甘蔗影展沒有因此嚇退對電影懷抱熱情和理想的創作團隊,報名參賽隊伍年年增加。以第5屆金甘蔗影展為例,超過250人組團報名參加,有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的團隊,另外有8個團隊是原組、改組或重組的熟面孔,可見金甘蔗影展不僅已日漸打開知名度,更可見到向下扎根的力量。
創作團隊不管來自何方,都讓人輕而易舉感受到躍動的希望。稱為「曾冠台想當男主角」的團隊,形容自己是一支龍蛇雜混的隊伍,這個隊伍裡有著形形色色的人,有刺青師、SOHO族、平面設計師、考生、甚至還有開火鍋店的,就是沒有傳播人。這樣的隊伍,以看似嬉笑怒罵,卻在隨意揮灑中巧妙傳達集體創作最可貴的團隊精神,因而獲得「第5屆金甘蔗影展團隊合作獎」,它提供了表演者、創作者、觀看者,對於「作品」的另一種思索與角度。
打造未來 片廠邁向東方坎城
不同的力量在橋頭激盪,金甘蔗影展執行長陳威廷相信:「白甘蔗打造百年糖廠,金甘蔗打造未來片廠」,會是一個正在逐步實現的夢想。
有「南方小巨人」之稱的高雄縣長楊秋興懷抱著和陳威廷相同的信念:「從高雄出發,努力讓台灣影片創意與世界交流!」為更進一步推動金甘蔗影展,共同將高雄縣打造為「東方坎城」,楊秋興指示縣政府新聞處全力協助,並加碼提高補助金額,讓金甘蔗影展以更盛大的姿態展現,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金甘蔗影展」5年前由橋頭文史工作協會創辦,今年則由2009年7月18日正式成立的「社團法人台灣金甘蔗影展協進會」接手辦理,為了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賽者有更大的取景空間,取消過去在橋頭鄉取景拍攝的限制,將場域擴大為整個高雄縣。
高雄縣將於2010年底與高雄市合併為新高雄市,兩個城市向來都相當支持推動電影文化創意產業,正式合併後勢必產生強強相加的力量,實現「東方坎城」的願景也將如虎添翼,一節一節往上接的金甘蔗,會有什麼樣甜蜜的滋味,確實令人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