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話題充電站-小說中的人物與歷史

文:謝里法

  自從東方白的大河小說《浪淘沙》三部曲開始連載於「文學台灣」,我就不曾間斷從頭讀到尾。後來出版單行本,我除了訂購十套贈送友人,留在身邊的一部又不時拿來翻閱,忽前忽後至少讀過一兩遍。讀時習慣手中一支筆把心得寫在紙上,沒想倒竟寫成厚厚的一疊。

  這之前才讀完另一部大河小說--李喬的《寒夜三部曲》,很自然會把兩者拿來比照,愈加顯現兩位作家的特色。從一開始,就覺東方白行筆的節奏緩慢,幾令我沉不住氣想跳著讀它,尤其是台語對話,需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甚至在心裡再三咀嚼,步調自然更慢,不免擔心厚厚的三大本不知幾時才能看完它。

  最吸引我的反而是他本人,當他對眾人發言時表現出來的神情,就像教堂裡牧師的佈道,先把大道理含在嘴裡,然後一口接一口吐出來。說到最激動時,閉上眼睛,把頭猛力左右搖晃,讓流出來的眼淚和著口水一起潑灑出去,講到精采時停止呼吸,幾十秒的停頓過後,壓低嗓子用最大力氣發出最小的聲音:「這個絕對是,絕對是……」一句接一句地重複,來強調下面要說的話是何等重要,他說話的激情與寫小說時的冷靜視同兩人。

  小說裡最令人心服的是文字構圖技巧的準確性,據說他是數學功力極高的工程師,對一部花費十年時間完成的作品,早期佈下的伏筆,情節發展到好幾年後又能一個不漏收拾回來,即使讀者要幾天才讀完也常感到意外驚喜。

  東方白有個習慣,喜歡在小說裡向讀者教導世界各地的史地常識,每每令讀者忘了以為自己讀的是一本教科書,感到獲益良多。最近看到電視上播放《浪淘沙》改編的連續劇,當初我還一直擔心會拍成國家地理雜誌一般的影片來。

  雖然閱讀《浪淘沙》已是十年前的事,記憶裡當作者寫到一艘客船駛過舟山群島,遠處出現步向普陀山的成群信眾,舺板上觀望的旅客聽船員滔滔不絕述說普陀山的歷史,有如一位教授在講堂上的授課。又寫到南洋某地一座建國英雄銅像前,一名中學生向來訪的友人解說他們的革命史,長篇大論亦令人覺得作者所宣揚的是愛國教育。想像得出他寫的時候從圖書館裡搬來大量參考資料,由於資料太珍貴,才令作者不忍割捨,以致歷史的講述有如一部百科全書在手,幾無任何失誤。

  閱讀小說而又獲得如國家地理雜誌般的知識,我一時之間有增進常識的滿足感。但反過來想,書中的船員和中學生則因為口中敘述史料的過於正確,豈不使得角色身分變成不正確。如果為了確實掌握船員的性格,道聽塗說又誇大其詞來描述普陀山;或讓知識不足的中學生斷章取義,零零落落地講解建國歷史,這又難免對讀者有所誤導,具備理工背景的東方白會選擇歷史資料的正確性陳述,當然是可以理解。他寧可讓角色性格失真也不肯或不敢使構製歷史的大局失去準頭,也因為這緣故,當我把《浪淘沙》贈送友人時,都要附加一句:「這是一部教育性的小說,要好好閱讀。」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