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讀書會不會-閱讀經典 與大師對話

文:許維豪 照片提供:許維豪

照片  大家一定都有參加過讀書會的經驗,也許是跟學校同學,也許是公司同事、或三五好友,閱讀大家有興趣或有需要的書籍,也許是電影,也許是心理、或文學,或者是功課相關議題。但是很少聽到有讀書會的主題是哲學,或者是為了追尋真理。

  世新大學的校園內,正有著一小眾人,在讀海德格的《存在與時間》,他們才剛讀完高達瑪的《真理與方法》,並預計在下半年探討胡賽爾的著作。這些光看書名就讓人感到難以接近,知道內容後恐怕更是昏昏欲睡,他們卻預計在一年半之內讀完。先談談這些經典所代表的為何吧!回顧二十世紀,若要德國哲學界提出三部最具影響力的劃時代著作,那麼非胡塞爾的《邏輯研究》、海德格的《存在與時間》和高達瑪的《真理與方法》莫屬。《邏輯研究》代表著現象學運動的緣起,《真理與方法》則是將詮釋學從方法論和認識論的範疇抽離,提升至本體論的研究上。這樣的議題究竟是什麼樣的學生在進行。

照片  他們是世新大學博士班的學生,這是世新大學博士班的經典導讀課。跟其他的讀書會所不同的是,這是學校開的正課,一學期算三學分,博士生共三位,陪讀的教授連賴鼎銘在內也有三位,還有一些外校的博士生或碩士生。讀書會主持人是資傳系的教授賴鼎銘。

賴鼎銘主持 重視思考訓練

  賴鼎銘主持這樣的讀書會已經有五年左右的經驗,來世新教書後才開始成立讀書會,議題都是以閱讀思想經典為主,一共主持過十餘個讀書會,最多的時候一次有五個讀書會。經典閱讀只是其中之一,賴鼎銘主持的讀書會都是以西方有影響力的大師作品為主,對一般人來說,可能過於學術性,而主持的賴鼎銘教授笑笑的說,「一週自己可以看完的書,就不需要浪費時間去討論」。一般人可以自己看的書不需要浪費大家時間來討論了,因為「經典,才可以真正訓練思考」。也由於參加的都是博碩士生,掌握文本的能力比較強,讀此類的書對他們來說,卻像是與大師深刻的對話,上起課來是一派輕鬆且熱絡。

  由於文本較難理解,他們作法是一章章的讀,每個禮拜讀一章,約三十頁,大家逐字逐句的去推敲斟酌,賴鼎銘說,「這樣的作法會讓腦袋非常有格式」。同是指導的羅曉南教授也認為,真正的去理解經典作品,幫助會比旁徵博引來得有效且深刻。

另類的學習與互動

  他自述在學生時代,閱讀過的經典作品,讓他如同接受大師的醍醐灌頂,在與書本對話的同時,不自覺的受大師的影響,宛如與其相濡以沫、朝夕相處。而哲學的閱讀更是訓練思辨的反思能力。他表示讀經典,心得比較重要,讀此類書,一定要經過自己的思考,才能一窺真理的殿堂。

  就賴鼎銘而言,對於讀經典的大師作品,卻是完成一個學生時期的遺憾。他回憶大學在輔大圖書館系就讀時,就對西方的經典有興趣,只是以前經典的東西,第一比較難懂,又沒人作導讀。「這種東西自己看也會睡著」,賴鼎銘說,「一般上課,是ASSIANT READING,沒有太大的互動,不過有了讀書會之後,就有壓力,為了跟學生上課,當然自己要先看」。

透過對話 激盪火花

照片  而讀書會與一般正課的不同在於,學生不是一味的接收,老師也不是單方面的傳達知識,重點在於點對點的互動,是互相學習,也是互相吸收。讀書會特點就是要參與,會有很多看法,大家也會有很多對話;不同於上課是指派式的閱讀,讀書會中,大家會有一個共識要讀什麼書,這樣不管學生或老師,都會有一個共通興味在,也有一定的意願去投入時間精神,大家的討論可以加深自己的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比較著重的點,經過討論後,大家會獲得比較全面的思考方向。甚至在讀到瓶頸時,也會用讀本來做輔助,讀本多半是譯者寫的,用來解讀經典,會把書中的重點抓出。不過當時不是一昧的接受讀本的想法,其中還是會經過各人的驗證。賴鼎銘說,這就是理解與詮釋的不同。

  這樣的過程,不管對學生或老師來說,都是一種學習。賴鼎銘形容傳統的上課模式就像是拼一盤菜,將知識單方面的傳遞給學生。而讀書會裡一位元老級的成員也表示,這種形式上的不同,就在於參與感,一般上課如同裝便當,將食料裝進便當後,如同回家消化後將便當洗乾淨,而所學到的知識常常會一起洗掉了。讀書會則是自己要先找好資料,像是先把便當裝好,再帶來給大家分享。這樣的過程,已不是被動的接收者,一定是自己要先閱讀,之後要把問題提出。由於成員各個專業領域都有,所以有不同的視野角度,各人也提出不同的觀點,提供所有人一個反思的機會。這樣的討論閱讀方法,如同由至高點往下看,不會把一些文本脈絡切斷,比較不會只看到自己想要的,其他成員的學習方法,可以讓人對文本的了解更全面。

照片  這樣的辯證反思的過程,讓書本的東西真正顯現在生活中,要追尋書中的黃金屋、顏如玉,一定要由自己走進去,而進入書本的途徑,在各個專業領域的老師或同學提供出來,也變得更多元。彷彿是眾人跟著大師進行一場多元的辯論。

  賴鼎銘形容讀書會,「就好像練功一樣,大家聚在一起時便有一個氣場,不知不覺的會讓所有人更投入」。這也是為什麼他與其他老師願意去花時間,舉辦讀書會的原因。他也強調辦讀書會,主要是喜歡讀書,因為想要解決人生上的問題,跟賺錢無關,當然對學生的學業是有幫助,不過主要還是有一股熱忱,希望鼓勵學生多念書。「現在的學生已經不太唸書了,似乎流於圖像思考居多,這樣也給人比較少的思考空間」,賴教授有些遺憾,但是又有期許,「文字就是充滿想像力,就好像閱讀小說一樣,文字的描述可以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他希望能帶領有興趣的學生更進入文字的世界。

上課方式的讀書會 全新嘗試

  說到世新大學讀書會的源起,卻是因緣際會,賴鼎銘說因為世新大學正好就是有這麼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師,想喚回莘莘學子們對書本的熱情,願意為學生做導讀,也帶動了讀書會的風氣。否則的話,上課方式的讀書會,其他學校很難配合這種想法。

  也是經典導讀的成員之一的羅曉南老師,正是帶動世新讀書風氣的發起者,目前是世新讀書委員會的主任委員。一開始他在學校舉辦的是面對面的談話型模式的讀書會,利用暑假的時間跟學生們一起看書,原本是十餘人的小班制,結果暑假來了三十幾個同學,台大、政大、輔大都有學生聞風而至。後來讀書會的成績不錯,也獲得學校其他老師的支持跟校方的認同,世新的讀書會便越辦越多,更成立了讀書委員會,很多教授都是委員,而校方為了獎勵學生唸書,更提供獎學金讓各個讀書會申請,自八十九年開始,申請讀書會的組數越來越多,各種議題都有,也有各個不同的科系參加,得獎後會有補助。原來是有申請就有獎,後來因為組數太多,讀書會的成員便要提出一份完整的報告,從研讀主題的計畫到心得分享,有點像是研究所的讀書計畫。目前羅曉南的辦公桌上就有一疊厚厚的讀書計畫等著審核。

  這些讀書會,也許是學生先想好有興趣的議題,再找老師做導讀;也許是老師發起,號召學生一同唸書,或是讀書委員會擬定主題,給學生報名。不僅有師生的讀書會、也有職員間的讀書會、或老師的讀書會。或許可以這麼說,讀書會已經儼然是世新大學的特色。

滿足對知識的渴望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現在的年輕學生多半不作如是觀了,對羅曉南而言,讀書會的成立,不僅是知識的傳遞,也是道德的薰陶,更是真理的追尋。他希望看到學生們追求真理時眼裡的熱誠。世新目前雖然有很多讀書會,但是羅曉南也不諱言,一般來說讀書會要維持一定組數或時間,事實上很難,但是最重要的是,有不少老師願意投入這個行列。很多讀書會比正式的課程還多,很多學生也因為讀書會的訓練考上研究所,對他們來說,讀書會不是為了考試,目的也非功利,而是一個興趣,或是像賴鼎銘跟羅曉南這些教授們所希望的,為了知識的渴望、對真理的追尋。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