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米樂》以及崑濱伯是一部經典的生命之書,他們訴說的不僅僅是稻米的議題,更牽引出豐厚的精神思想。我們看見崑濱伯腳踩的土地,才知曉在「嘉南平原」,原來有這麼一群智看天命、知足常樂、堅守農務的人。
一部影片,一個小人物,都可以發揮這麼大的力量,匯聚眾人思想的書籍所能產生的力量自然更不在話下,這是為什麼要一直力推閱讀的原因。
教育部補助空間改造 強調便利性與親近性
後壁區立圖書館成立於1988年,位於鄉民代表會大樓一樓,是座屋齡超過20年的老舊圖書館。因為老舊、狹隘,多種功能的空間混雜於一室,鮮少有民眾想親近它。除了一年一度被動性配合國立臺中圖書館主辦的全國好書交換活動外,幾乎不曾主動辦理任何推動閱讀活動。
縣市合併後,代表會撤除,釋出二樓做為圖書館之用。區公所爭取到教育部空間改造的補助,透過改造工程,後壁區圖書館內部環境歷經1年半的休館,101年6月重新亮相,新面貌的圖書館內外都有非常大的改變。
改造工程包含將原有大門向外移設,拓寬圖書館空間,同時美化門面,也讓內部環境採光更為明亮。並將一層樓改為二層樓,總使用面積合計117坪,館內空間更為寬廣。
新圖書館空間變大了,空間能有完善的分割;原本功能混雜的圖書館現在被一分為二;一樓以兒童為主,二樓則是成人的書庫與閱讀室。
以兒童為主的一樓,設置了服務台、辦公室、0-3歲嬰幼兒閱讀專區、兒童書庫、哺乳室、南市文獻區、資訊檢索區、期刊閱報區,大廳坐落著舒適的親子閱覽座椅,成為親子最喜歡能共讀、共玩的閱讀天地,此外入口玄關處還有充足的空間可以做為好書交換的架櫃展示。
新改造的圖書館特別強調便利性及親和性,二樓除了開架書庫、自修研習區、鄉誌展示區,書櫃與書櫃間亦擺放座椅,讓讀者可以一邊找書一邊坐著閱讀,另外還設置了視聽室。戶外則設置殘障停車格及殘障坡道,館內增設身障廁所,除了體貼照顧到圖書館閱讀的身障者,改造工程也兼顧環保,天花板全部使用省電燈管,不僅照明充足,還能有效抑制電費。
在視覺設計部分,親子閱覽區及自修研習區天花板設計流線造型加上柔和的色彩,呈現簡約又自在的氛圍。
未達盡善盡美 社區民眾仍感激
這一波的改造,補助款加配合款大約350萬,因為預算經費有限,後壁區公所審慎篩選優先改善順序,期望將經費提升到最大效益。冷氣無法改採中央空調仍繼續使用舊有冷氣,大樓老舊,外牆多處防水層剝落,難防大雨滲水,電腦設備缺乏,可供讀者檢索用的電腦只有兩台,讀者若要在館內查詢圖書,僅能透過館員協助。以上是改造後的圖書館仍然面對的瑕疵。儘管如此,社區民眾已感到心滿意足。
圖書館休館改造的期間,民眾充滿期待,為期1年半的施工期,不斷有社區民眾詢問開館時間。原訂101年4月開館的圖書館因工程落後,比預定期延遲了2個月,開館當天,由學生組成大陣仗的舞龍舞獅,加上擊鼓慶賀,為這座重新彩妝的圖書館注入極大的熱能。臺南市長賴清德也特別出席啟用典禮,並表示臺南市政府目前朝向將學校圖書館「誠品化」,也希望行政區的圖書館可「優質化」,提供臺南市民更完善的閱讀空間。
2010年底5都縣市合併後,大臺中和大高雄圖書館立即統合,由市文化局直接管理,大高雄另在編制底下設置一所總館,其他列為市圖分館,在一條鞭體制下,原本參差不齊、各自獨立的鄉鎮圖書館能夠快速步上制度化與優質的服務水準,相較於其他新合併的城市,原臺南縣鄉鎮的地方圖書館至今仍由區公所監管,區立圖書館館長大多同時兼任區公所職務,圖書館的經營較顯吃力。
氣氛更熱絡 館員更有勁
人力不足,是多數圖書館的難題,志工人力的運用成為解困的方式,但地處偏郊的區域很難招募到志工,只有在暑假期間,許多國高中生為了得到志工時數證明才來到圖書館。目前後壁區圖書館有2名專員,其中一位資深專員沈紫清在圖書館中任職大約有8年的時間,她談到今昔的差異。改造前,入館人數寥寥可數,今年6月重新開館後,平均每天有200本的借書量。假日時間,很多媽媽帶著孩子來看書,圖書館的氣氛活絡了起來。
身為館員,沈紫清樂見圖書館的轉變,但她的工作熱情耗損於圖書館的瑣碎內容,單單是分類編目、流通服務、書籍上架……,加上維護兩個樓層的清潔,「事情怎樣都做不完……」她說。儘管如此,館方仍每天準備一壺親煮的熱茶提供入館的民眾,誠意表達歡迎讀者入館之心。
即便空間進行改造,在人力不足下,圖書館難以扮演引領的角色。這個現象不僅在圖書館中顯現,我們也在另一個場景中感受到失衡的狀態。
另一角度閱讀後壁
後壁區位於臺南市最北端,由於具有豐富的水資源,遍植水稻,種植面積達3,500多公頃居全國之冠。除了稻米,芭樂、洋香瓜、蘭花也是重要的農產。1987年,台糖在後壁成立精緻農業發展中心,專門從事蘭花的栽培,精農中心以生產蝴蝶蘭苗外銷為主要業務,除供應國內市場需求外,還外銷到美國、日本及歐洲等地,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2004年,臺南市政府建造了「臺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每年的3月會在園區內舉辦為期一周的國際性大型蘭展,參觀人數每年破新高,成功建立了國際知名度,並藉由國際蘭展邀請專家評鑑參展蘭花,帶動蘭花業者不斷研發栽培技術,提升產能與品質。
自從無米樂的故鄉打響後壁名號,加上3月的蘭花展,不僅造成旅遊活動產業的崛起,同時也吸引部分旅外人士返鄉參與社區營造,除解說導覽、搭牛車、吃割稻飯等體驗活動外,台客袋、打包袋、藺草編織也是新研發的社區手工業,讓許多社區婦女有了額外的副業收入。
但是觀光客的突然湧入,卻也凸顯公共設施與消費服務機能的不足,在還來不及準備因應的情況下,來朝聖的遊客常餓著肚子找不到餐食,停車空間、廁所也闕如。老街的婆婆說多數年輕人都離鄉工作,返鄉參與社造的人有限,現有的居民老的老、小的小,而且遊客都集中在假日,若開了館,安置了人力,平日太閒,假日忙到翻,想想還是不要賺這樣的錢。
這個現象,臺南市後壁區後廍社區發展協會也觀察到了,在101年6月提出「無米樂社區農村再生計畫」,建議的對策包括建造「八田與一紀念館」。(編按:八田與一(1886年2月21日-1942年5月8日),日本石川縣人,臺灣嘉南大圳的設計者,烏山頭水庫的建造者,有「嘉南大圳之父」、「烏山頭水庫之父」之稱。)用以提供旅遊諮詢及輕食產品、腳踏車租借,在硬體規劃上增加廁所及休憩空間。另外,在社區4個方向的入口導入服務性設施,設置停車場與公廁,並完善社區的接駁工具;以腳踏車或農用小型搬運車作為社區特色的交通工具。
閱讀的方式無所不在。後壁區不滿足於虛有的光環,它試圖以豐厚的地方人文以及舒適的旅遊環境來迎接觀光客,相信有一天,後壁將蛻變為一部精采絕倫的立體書,緩緩訴說著關於青蛙變成王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