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在多年以前,總統府前、台北車站前的忠孝西路禁止騎摩托車,後來這些禁令伴隨著「空間解嚴」的呼聲而走入歷史;原來有些「陳規」,並非不能挑戰,解開金鐘罩後,社會不會更亂,民眾更方便,大家還是一樣安居樂業。
同樣地,早年的圖書館必然是一片靜默,甚至是肅穆的氣氛,但現在這也不再是一成不變的定律,有些圖書館可以闢個「喧鬧室」,讓你盡情討論,你可以不必再把問題憋住,隨時可以和同伴交流,甚至放聲朗誦優美詩詞,只要你喜歡,圖書館都可以儘量滿足適合你的閱讀方式。
同樣地,「請勿飲食」在以前也是圖書館的鐵律,現在也有很多圖書館為了體貼讀者的需求,讓你在滿足精神食糧的同時,也能填飽肚子,這些細微的改變,都讓以往冰冷的圖書館更顯得讓人容易親近,民眾使用圖書館的「黏著度」也加強了。
近幾年來,無論是文建會或教育部,都大力推動公共圖書館的空間改造計畫,館員也都挖空心思,重新營造圖書館的意象,因此從入口開始,到閱覽空間或者書庫,都不斷推陳出新,他們相互交流觀摩之後,像是空間魔法師一般,讓圖書館巧妙變身,顛覆了以往民眾對圖書館的刻板印象。值得一提的是,許多鄉鎮圖書館的經費其實相當有限,但他們仍能有效運用極少的資源,創造出令人驚嘆的成果,這樣的成就,也讓許多人嘖嘖稱奇。
不只公共圖書館正如火如荼進行空間革命,各大專院校的圖書館揮灑空間似乎更大,他們融合學校特色與系所需求規劃令人眼睛一亮的閱讀空間。甚至有些學校也加入學生參與的機制,讓學生可以與專業設計人員及圖書館員共同討論,一起打造屬於學子們的學習天地。也因此,更多學生願意把青春的時光「浪費」在美好的圖書館裡。
圖書館無微不至的服務,不斷在升級,空間改造只是其中之一,其他變革也持續推動當中,現在的讀者越來越受寵,越來越幸福,下次再到圖書館時,除了看書借書之外,也別忘了向這群認真的館員拍拍手,感謝他們的付出,也欣賞他們神奇的魔法,如何把圖書館變得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