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文教基金會發起「送書香到泰北」活動
在泰山的邊境,一群為數九萬餘的華裔同胞散居在約台灣三倍半的土地上,九十三個華裔村莊錯落在清萊、清邁等五個省府的邊境山區。他們以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但他們也以自己能寵沐泰皇隆恩,得以安居「泰北」而慶幸與感恩!
「泰北」華裔後代學習中文曲離轉折
「泰北」華裔為讓後代繼續學習中文,經歷半世紀的曲離轉折,從課後的補習教育,到排華時期中文學校被關閉。90年代中國崛起,泰國政府要培植華語經貿人才全面下達學習中文政策。如此錯綜複雜的故事和這份毅力與不凡的胸襟深深的吸引著關心它的人!
2007年我有機會參加金車教育基金會「教育明燈 點亮泰北」國際志工教育服務計畫,這項針對泰北社會狀況,以華文教育為主題的志願服務,為資源不足的孩子點燃未來希望,同時也照亮國際社會的明天。
2007年元月27日至2月10日,15位教師志工,到泰北地區滿星疊大同中學及周邊七所小學,為約1000名師生從事教學服務。藉由參與國際志工的機會,打開泰北奮鬥史的神秘面紗。



泰北中文學校 課本年年重複使用
這些志工老師每天上午培訓大同中學教師,針對不同的需求,進行分門別類的授課,供大同中學教師選修。下午志工老師到各班教室輔助教學,與學生互動,每位志工老師一進課堂便充分把握機會進入狀態,靈活的教學,把學生帶入一種全新的學習情境,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而大同中學老師在旁見習。
「滿星疊」這個優美的名字引人遐想,但實際上泰文的意思是「石頭爆裂的村莊」。顧名思義,那是個酷熱到連石頭都會曬裂、不宜人居的地方。滿星疊村,是華人集中居住地,保留了濃厚的「華人」風味,當地華語學校以華文繁體字授課,居民也以華語或雲南話交談為主。
泰北的中文學校,都是各村村民自行集資成立的,或來自學費收入或外界捐款;在艱困環境中,大家依舊相當重視華文教育。泰北大部分的華校都是用台灣的教材(與其歷史背景有關),學生所用的課本是由僑委會提供為主。但是僑委會並不是每年都寄課本給當地華校,所以學生不能擁有自己的課本,而課本是必須要年年重複使用的。
2600餘冊圖書送抵泰北學校
96年10月,明道文教基金會特別發起「送書香到泰北」活動,明道文教基金會發動「送書香到泰北」活動,受到許多機關團體、善心人士的熱烈響應,募得2,600餘冊的圖書,贈送給泰北地區學校資源不足的孩子們,讓更多人有機會學習中文。
從集書、編目到送書過程,得到許多學界、文界好友的熱血協助,統整編目後,於11月送至泰北的復華高級中學,12月18日復華中學藺以芬校長來電,已經收到交運的圖書了。12月31日滿星疊大同中學張明光校長特地在跨年夜來電話感謝大家,收到十二箱贈書了。
泰北清萊府復華中學、大同中學圖書館的書架,將因為所有熱心參與者的捐贈而充實,學校的閱讀活動將因為來自台灣的關心而更為蓬勃。教育是脫貧、脫困的希望,閱讀是改變的力量,捐贈好書,快樂自己,成就別人。


